让良渚告诉红山

  朱忠鹤

  红山文化,位于西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进程中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良渚文化,位于长江流域,是古国时代第二阶段的代表。红山与良渚,一北一南,这两支考古学文化相隔万里,在中华文明演进的时间轴上分别占据着重要节点。良渚文化的传播或许能为我们提供借鉴与思考。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的五年,良渚古城与良渚文化在世界范围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对此,躬身良渚遗址发掘多年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项目考古领队王宁远颇感欣慰。

  王宁远认为,对大遗址的考古发掘一定要做深、做透。其前提是要有稳定的团队、合理的梯队、持续不断的工作,还要有辽阔的视野和长期的规划。在合作模式上,考古单位要与地方部门做好配合,实现“1+1>2”的效果。“良渚考古与保护中心是省考古所与良渚管委会合作的,合作关系应该是国内大遗址中做得最好的。”王宁远自豪地说。

  多学科介入、与优秀的外界团队合作、科技考古的全面实施……在王宁远看来,这些是保障良渚遗址考古发掘工作高质、高效运行的重要方法。

  考古工作高水平推进,为良渚古城遗址发掘与良渚文化声名远播奠定了坚实基础,文化遗址的保护、积极与各方交流对话、对良渚文化活化利用,这些都为这支史前考古学文化赢得世界瞩目助力。

  40余年来,杭州一直在为遗址“让路”,做好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传承、利用的大文章;几十年来,良渚文化一直与国内及世界不同文明进行交流,站在世界文明视角对其打量;以良渚文化为龙头,将运河文化、径山文化、古镇文化、苕溪文化和现代数字文化穿珠成串,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已经启动……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共同彰显了一种开放融合、博采众长的文化特性,它们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宇宙理念及尊祖崇宗的社会观念已经深刻地内化为中华文明的构成要素,流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红山”与“良渚”,既构成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繁荣发展的坚实路径,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何以中国”。

责编:盛 楠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