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杨大越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新时代新征程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必须紧紧围绕自主创新精准发力,下好创新发展的“先手棋”,赢得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权”,实现“内涵型”增长。

  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推进科技创新的速度、深度、广度和精度,优化科技创新平台,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要优化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建设,统筹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化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加强基础创新、原始创新、自主创新,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通道,推动科技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融合发展。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攻克制约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针对关键核心技术、重大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背后的基础性、关键性原理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布局,推动以“科学—技术—产业—经济”为范式的动力传导和能量传递,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全要素效率。

  激活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必须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努力打造创新主体融通、创新功能集成、创新人才汇聚的良好科技创新环境,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聚力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创新环境,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有效统筹资金、项目、平台、人才、数据等关键创新资源布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现政策的精准供给,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释放科技创新乘数效应。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高校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研究型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与专业调整联动机制,推动可能对未来产业变革产生巨大影响的颠覆性创新,抢占国际高科技产业竞争制高点,塑造未来竞争的先发优势。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不断开辟产业发展新空间,为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夯基垒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要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强数字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提升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效,推广成功经验和模式,引领带动更多行业和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努力形成较为完善的新兴产业集群,紧密围绕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协作,推进创新端与应用端有效对接,不断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赢得市场竞争优势。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构建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固本兴新”。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不能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要聚焦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集中发力,推动新旧动能平稳转换。持续做好传统产业升级,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做好前瞻性部署,厚植新发展优势,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积极运用数智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多措并举让“老树发新芽、开新花”,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紧密聚焦产业升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充分激活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优质生产要素效能,探索实现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产业发展新路径,努力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拆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篱笆墙”。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打好政策落实“组合拳”。进一步全面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找准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聚焦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精准发力、全面发力、持续发力,按照“先立后破”的基本原则,通过“立”的方法来“破”堵点卡点,实现“立”和“破”的辩证统一,在关键领域逐步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突出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要打好政策落实“组合拳”,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聚焦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改革,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综合运用法治、市场、科技、政策多种手段,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破除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通过改革创新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规矩、新机制、新模式、新方法立起来、落下去。

  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我国拥有规模庞大、层次多样、潜力巨大、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聚集国内外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成果转化优势,从规则、规制、标准、政策、法律等方面促进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完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做好政策兑现,强化政策协同,释放政策效应,按照标准化、制度化、流程化、清单化、智能化、便捷化的要求,助力新兴企业降本增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法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要加强科技创新、数据要素、知识产权等领域的立法,综合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协调关系,努力营造崇尚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环境,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环节破解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难题,以一流营商环境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

责编:王永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