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田鹏颖

  核心提示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文化维度把握时代精神、回应时代诉求、破解时代之问,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是引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担负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思想之旗。

  在社会基本矛盾交互作用中确立文化在社会有机体的新方位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其内在逻辑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

  在引领和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既没有丢掉老祖宗,又讲了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这一重要论述强调从整体上观察和把握社会基本矛盾,不能将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割裂开来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原创性地提出了“虽然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的重要论断。这确立了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特别是精神、文化在社会有机体中的新方位。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对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生态关系进行辩证思考,冲破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简单的决定和被决定的思维逻辑,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精神、思想、文化生产的理论观点,彰显了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人们素质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具体地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这些都明确了文化在社会有机体中的新方位。

  在“两个结合”中确立文化变革的新机制

  马克思指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形式。”从人类文化发展史中不难发现,精神、思想、文化的变革创新是以社会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基本矛盾交互作用的伟大历史创造过程。“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

  “第一个结合”是一次思想解放,把人们从教条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这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冲破了教条主义思想藩篱。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回答了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标志着党的理论创造性、文化主体性、精神独立性实现了新的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重要论述以宏阔的历史纵深和文明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文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性认识,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全面把握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未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推进文化创造,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推动文化进步,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更为宽广的文明维度,凝聚起更为强大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在统筹“两个大局”中确立文化发展的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内在逻辑,提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大命题,科学回答“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擘画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同频共振、和谐共生的新图景。这意味着新时代推动文化建设要充分观照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时代大势,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认知中探索文化建设规律,坚定文化自信,丰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底色,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标注文化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纵观全球发展大势、深刻洞察国际格局,提出“三大全球倡议”,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蕴含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导向,科学回答了人类如何走向现代文明的“世界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高度,深切关怀中华文明未来,深邃思索世界文明发展前景,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的重大论断。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文明才能充满活力。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必须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携手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世界文明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在世界历史的宏大场景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提供了中国智慧,展现出民族性与世界性深度融合的理论形象。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宝库,为我们在新征程、新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根本思想遵循。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不断拓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不断展现更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

责编:王永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