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爽
今年春节档电影,最大的爆款无疑是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闹海》(通称《哪吒2》),随着它的快速“爬榜”,多个预测机构一直在上调它的总票房,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早在意料之中,大家更为关心的只是这个数字最终会停留在多少。
延续了第一部的精美画面,《哪吒2》给观众带来的视觉愉悦自不必说,但令观众掏不菲的票价一次次走进影院(不止一位年轻朋友已经在二刷三刷了)的动力,绝不仅仅是欣赏动画的美感。《哪吒》爆火原因众多,从内容到制作再到市场定位和营销,都可圈可点。但肯定有一个原因,在“魔童”这一设定上。
“魔童”之意有双重,一重代表着哪吒在影片中的基本身份设定——一颗祸乱人间的“魔丸”,另一重代表着他的性格设定——天生反骨。前者是令人放飞想象的神话,后者是令人可以共情的现实。一个性格叛逆的小孩在成长的道路上要历经多少磨难?又丑又凶却内心善良、敏感的小哪吒被人喜爱、被人同情,也被人投射了百般人生体验。我们爱哪吒,爱的是自己也有或者曾经有过的那颗不甘和抗争的心。
从第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到第二部《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小爷是魔,那又如何”,反抗的主题始终延续,甚至更加强烈。第一部中的抗争还是在承认既有规则的前提之下进行的,到了第二部,哪吒已经在质疑那个“天”的合法性,神与魔、仙与妖该由谁定义,又该如何定义?
反抗一直是中国神话宇宙中一个重要主题,无论是《封神演义》里的哪吒、《西游记》里的悟空,还是牛郎织女、许仙与白蛇、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在与远超过他们的力量对抗。这种力量有可能是有形的旧制度、旧体制,也有可能是无形的成见、偏见与腐朽观念,后者更为普遍也更难摧毁,就像《哪吒》中申公豹所说:“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
千余年来,这些反抗者的故事被艺术工作者以各种形式不断敷衍。仅是动画片来看,从20世纪90年代的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再到今天的两部《哪吒》,可以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悟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哪吒。时代不同,创作者投放到作品中的视角和解读方式会发生变化,但反抗的主题依旧。今天的《哪吒》让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的《悟空传》,悟空的那句“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与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又如何”何其相似!
借由打破来实现新生,是反抗的故事最令人着迷之处。老版的哪吒以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的决绝,向父权挑战,也向旧制度挑战,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迹。今天的年轻人,很难接受这样“冷血”的行为,新版《哪吒》里的李靖夫妇更像今天大多数父母的形象,严父慈母,家庭生活充满温馨。但即使在这样有爱的环境下,一个孩子的成长,仍会有需要挑战的观念、需要搬走的“大山”,新一代的年轻人同样需要借由反抗来让自己获得自由。以叛逆者形象出现的哪吒,代表的正是不同时代的年轻人“打破”的勇气和创造新世界的愿望。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讨论部分年轻人躺平、啃老的行为,可看到影厅里满满的年轻人和儿童,你就会发现,年轻人的热血一直都在。倒是希望更多的年长者能进入影院看看《哪吒》,回忆起自己曾经为《大闹天宫》《悟空传》激动的时光,以宽容的眼光看待今天的年轻人,像鲁迅先生所说,“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