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更多时代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
——我省文艺事业从高原向高峰稳步迈进
本报记者 吴 丹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近年来,全省文化文艺战线锚定“文化强省”建设目标,以精品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引领,持续提升原创力,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形成高质量“辽字号”文艺佳作竞相涌现的蓬勃局面,凝聚起推动全面振兴新突破的澎湃力量。
2024年12月,中宣部印发表彰决定,对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作品进行表彰。辽宁省委宣传部及其报送的6部作品——电影《钢铁意志》、杂技剧《先声》、电视片《大漠初心——彰武治沙群英纪事》、广播剧《问天》、歌曲《小花》和图书《大辽河》榜上有名。获奖作品艺术门类多样,视角多元,展现了强劲的原创能力,以丰富层次和鲜明特色凸显了“辽派”气韵。
原创力来源于辽宁底蕴。深挖辽宁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富矿”,紧贴时代脉搏、时代价值,以艺术的、审美的、生动的方式为红色“六地”、辽宁形象赋形,成为锻造精品的题中之义。从“新中国第一炉铁水”的激情迸发,到民族危亡关头东北人民同仇敌忾的热血“先声”;从矗立在彰武茫茫大漠上的英雄群像,到我国首批航天员逐梦苍穹的问天长啸;从乡野田埂飞出的清澈童音,到流淌在泱泱辽河里的风土人情……每一笔书写都凸显辽宁文艺工作者深耕沃土的精神和善于创新的能力,以及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决心和追求。探索和回答时代课题,成为文艺创新的驱动力。
喜报频传。2024年,我省魔术《拯救者·越域》《光》、小品《不了情》、贝雕《龙凤呈祥舟》以及刘宏卫和朱明月的书法作品,先后斩获中国杂技金菊奖、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书法兰亭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辽宁入选作品183件,其中连环画数量全国第一。话剧《天·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创作选题并参加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交响乐《山海交响》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时代交响”创作扶持计划作品,阜新蒙古剧《妙方》和铁岭秧歌戏《不了情》入选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鼓曲联唱《铁马冰河丹心谱》入选第三届全国曲艺木偶皮影展演,舞蹈《清风徐来》《簪花仕女》惊艳现身河南卫视“清明奇妙游”,杂技《蒲公英的天空》作为唯一杂技类节目亮相元宵晚会……一部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力作在全国舞台璀璨绽放,大大提升了“辽字号”文艺品牌的辨识度,有力展示了辽宁文艺大省的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
大幕拉开,张力铺满。北国林海雪原之上,奉天火车站人群熙攘之间,舞狮、高跷、爬竿、车技、网吊惊险上演……2024年,沈阳杂技剧《先声》进京亮相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现场气氛火爆热烈。辽艺话剧《北上》、辽芭舞蹈组诗《榜样》、大连话剧《老酒馆》等作品全国巡演所经之处,同样座无虚席,掀起艺海狂澜。跨界融合的编排手段,高度提纯的艺术语汇,体现了“守正方能创新”的矢志追求。
越是文化产品供给丰富的时代,精品需求越强烈。任何作品只有经过了人民群众的检验,得到了市场的欢呼,才能称之为成功。2024年,我省精心打造第三届“大河之澜”演出季、“又见辽歌”系列惠民演出,“芭蕾·交响”演出季等,共计演出66场,省属四家文艺院团全年开展各类演出近400场。原创儿童剧《封神之二郎神》等的首演,辽芭“定制版”《天鹅湖》《胡桃夹子》的全新亮相,成为演出季上的亮点,既满足了群众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进一步锻炼了队伍,打磨了精品,擦亮了演艺品牌。
培育良好文艺生态,构筑精品创作高地。《2023—2025辽宁省舞台艺术创作重点选题目录》中,共确定重点创作选题31个,对入选的重点选题,组织专家全程跟踪指导。
为壮大戏剧创作人才队伍,储备青年编剧力量,2024年6月至11月,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作协、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联合开办2024年辽宁省文旅融合演艺作品创作班,这也是我省首次举办高级编剧研修班。参训的24人中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均被列入辽宁编剧人才库。
决胜之年,弓满弦紧。辽宁人民正奋勇行进在全面振兴的新征途上,全省文艺工作者将继续以“出精品、出人才、创品牌”为工作方针,持续提高文化原创力,对辽宁优秀文化精髓进行多维阐释,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挺立起辽宁人的文化自信。在强化艺术创作规划和艺术资源统筹上持续发力,提高艺术创作组织化程度。在推动重点选题创作上久久为功,围绕重要节点、重大题材等组织剧本创作,从观念、内容、体裁、形式、风格等各方面推动创新创造。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把提升文化原创力作为立身之本,将作品放到生活的活水里、艺技的熔炉中、人民和市场的检验中千锤百炼,辽宁文艺精品必将千峰竞秀。
责编:姚晟琦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