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中的读书记

  俞晓群

  读书人记日记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日记中包含读书记,并且能写得好,就很不容易了。此类人物,我最敬佩清末李慈铭,他日记中的读书记拿出来就可以独立成章,还让那么多人竞相传抄,代代流传,实在是很了不起。我记日记也有些年头了,其中谈到所读书籍很多,但深一层的思考却没有。我的习惯是在日记中记下题目,然后把自己的读书所得标记在原书与笔记中,或者写入即时的文章里。此番整理自己的读书笔记,我只能将日记中的书目作为线索,再将以往的读书所得整理出来,整合起来。

  李慈铭与《越缦堂日记》

  李慈铭(1829年—1894年),浙江会稽人。初名模,字炁伯,号莼客。且说我书房中收存的“日记”,翻看最多的应该是十卷本《胡适日记》,内容丰富,文笔又好,可以用于研究也可以闲读。退一步就是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了,它是晚清“四大日记”之一,其余三部是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叶昌炽《缘督庐日记》。这些书今人均已重新出版,每种“日记”篇幅巨大,非专业研究者、收藏者,如果书房面积有限,一般不大会解囊私存,我之亦然。

  我阅读这些日记,以李慈铭的东西看得最多。尤其是从他日记中选辑出的《越缦堂读书记》,几乎成为我常翻常读的“案上闲书”。究其原因,当然有机缘巧合,也有李慈铭日记写得好的因素。

  先说机缘,上世纪90年代,我在组织出版《新世纪万有文库》时,陆灏、陈子善、傅杰负责“近世文化书系”选书,请虞云国参照王重民摘编《越缦堂读史札记》,将由云龙辑录《越缦堂读书记》整理出来,收入文库之中。此书分为六小册,读起来方便轻松,只是正文用字小了一些。其实几十年来,《越缦堂读书记》前前后后出版过很多版本,前有王重民、由云龙、王利器的辑本,后有张桂丽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越缦堂读书记全编》五册等等。《越缦堂读书记全编》出版最晚,简介云:“较之由云龙辑本《越缦堂读书记》,新增二十余万字,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荀学斋日记》后集中之读书心得。二补辑亲朋师友中的诗词创作、交流互动及名物考证、士林见闻。三补辑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著述的批评文字。四附录二种,一为王重民先生据李慈铭藏书题跋辑录之《越缦堂读书记》二卷,计四十六篇;一为王利器先生据李慈铭藏书批校题跋辑录之越缦堂读书简端记及续编,附录二与附录一重复者,则删去。”但我还是喜欢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的本子,也是翻看习惯了,有了互通的情感。更多的原因是我本不是专门的研究者,案上生活,书中浏览,读闲书,闲读书,消遣为主。至于版本内容的或缺,需要时再去找寻更全的本子补读,也就可以了。

  再说《越缦堂日记》写得好,鲁迅嘲讽李慈铭把日记当成著作来写,反过来看,《越缦堂日记》既保持日记文风的坦率,又融入文章写作的严谨,反而奉献出许多极有见地的观点。尤其是摘抄出来的《越缦堂读书记》,文字可以圈点之处俯拾皆是。择几个我标注与点赞之处,与君共赏:一是《恒言录》清钱大昕撰,李氏有记:“前有常生序,言郑氏笺《诗》‘愿言则嚏’曰:俗人嚏曰人道我。”二是《第一楼丛书》清俞樾撰,李氏有记:“阅俞荫甫《儿苫录》及《湖楼笔谈》,其可取者固多,而好逞私臆,轻违古义,聪明之过,亦往往落于小慧。”三是学术札记:“古人杨扬通用。扬州之扬本作杨,通作扬,亦作阳。(《释文》引《太康地志》以扬州渐太阳位履正含水明,故取名焉,可证。)扬雄之扬,本同杨。唐以前用雄事,无作扬者。《毛诗·扬之水》《隶释》引《鲁诗》作杨。《汉书·地理志》扬郡作扬,丹阳县作阳(南监本俱作阳,《续汉书》亦作阳)……”四是学术札记:“画家以烟云供养,多享大年,亦视其人胸次肃然,澹于荣利,寄意缋事,写其天真,无取刻画细微,穷状琐屑,乃能游神岩壑,颐性景光,穷而不忧,仕而不溺。故倪云林七十有四,张伯雨七十有二,黄子久八十有六,王元章七十有三,沈石田八十有三,其世父南斋(贞吉)亦八十余……”

  李慈铭文字浅白通畅,易于理解。上述笔记最后一段文字,讲解为什么许多画家可得高寿?李慈铭列举了一连串长寿画家的名字与年龄,所思所据,异响旁出,颇为有趣。

  赵翼与《廿二史劄记》

  赵翼(1727年—1814年),江南常州府阳湖县人。字云崧,号瓯北。1761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做官。1772年辞官回乡,直到去世,闲居42年。留下著述《廿二史劄记》《陔余丛考》《皇朝武功纪盛》《簷曝杂记》《瓯北诗抄》等。赵翼诗写得好,与袁枚、蒋士铨并称“江右三大家”。《廿二史劄记》是赵翼读《廿四史》的学术笔记,因为他把《旧唐书》与《新唐书》合在一起,把《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合在一起,故有《廿二史劄记》之名。

  赵翼学养深厚,思想深邃,读史深入浅出,最善于从细微处入手,提出古史之中“前人未发之问”,深为后世史家如吕思勉、范文澜等看重。日常翻阅《廿二史劄记》,许多题目颇为新奇,如:两汉多凤凰、汉多黄金、王莽自杀子孙、相墓、隋书志、天子不观起居注、德宗好为诗、改恶人姓氏、唐宦官多闽广人、豪宴、欧史失检处、一产三男入史、五代诸帝皆无后、五代人多以彦为名、录名臣后、同文馆之狱、秦桧文字之祸、日行千里、弥勒佛谣言、明初文字之祸、于谦王文之死等等。

  这些例目,貌似浅显通俗,实则落笔不离正史,浅问无碍深思,文字简洁,处处有典,让人目不暇接。像“相墓”一段写道:“古人但有望气之法,如秦始皇时,望气者谓东南有天子气,乃南巡以厌之。又谓金陵有天子气,乃凿淮水以泄之。光武未贵时,望气者苏伯阿过南阳,望舂陵郭,唶曰‘气佳哉郁郁葱葱然。’孙皓时,临平湖开,皓以问陈训,训曰:‘臣只能望气,不知湖之开塞。’陈敏反,或曰:‘陈家无王气,不久当灭。’此古来专以望气占吉凶,未尝有相墓之术也。相墓术相传始于郭璞,然《后汉书·袁安传》,安觅地葬父,有三书生指一处云,葬此当世为上公,从之,故累世隆盛。”再有“一产三男”入史,始于《旧唐书》,其中《高宗本纪》《哀帝本纪》都有记载。后来欧阳修《五代史》仿此亦记于本纪之中。直到“宋徽宗重和元年,黄岩民妻一产四男,未几即有金人之祸。可知一产三男、四男皆是变异,非吉祥也。”还有“五代人多以彦为名”一段写道:“彦本美名,故人多以之为名,然未有如五代时之多者。”接着赵翼列举人名如:徐彦若、徐彦枢、史彦琼、支彦勋、乐彦祯、顾彦朗、顾彦晖、顾彦瑶、王彦章、谢彦章、卢廷彦等等。

  赵翼研读史书还有一个特点,即他在提出问题时,经常会采取“纵向读史”的思考方式,跨越朝代,跨越诸史,经常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由穿梭。如此研究历史中问题,自然会有许多新鲜的见解涌现出来。如他的篇目:各史篇目异同、史汉不同处、史汉互有得失等等,文章中叙事风格,追溯与比较前史、前事、前人、前著之处,比比皆是,充分显现赵翼纵向读史方法的基本特征。这种研读方式好处多多,但也有难度,很容易出错。比如赵翼《廿二史劄记》“各史例目异同”中说,《宋书》有《符瑞志》,《南齐书》有《祥瑞志》,《魏书》改为《灵征志》。其实此说不够准确,《魏书·灵征志》分上下两个部分,一部分相当于《五行志》,另一部分才是《祥瑞志》。

  如果说以上赵翼读史笔记有些鸡毛蒜皮,那么在“汉儒言灾异”一节中,有一段话着实让我震撼。他写道:“观《五行志》所载,天象每一变必验一事,推既往以占将来,虽其中不免附会,然亦非尽空言也。”他还写道:“降及后世,机智竞兴,权术是尚,一若天下事皆可以人力致,而天无权。即有志图治者,亦徒详其法制禁令。为人事之防,而无复有求端于天之意。”他又写道:“抑或孔子修《春秋》……大书特书不一书(天人感应),如果与人无涉,则圣人亦何事多费此笔墨哉?”赵翼此段文字不再张扬或迷信旧说,而在反思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古理的价值。放到今日科学精神之框架中思考,依然不失真知灼见之处。

责编:曹思洋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