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决胜之年这样干③

  本报记者 胡海林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去年,我省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有增的良好态势,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我省将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补短板工程为主线,围绕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先行地目标,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打好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

  2月10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2024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及2025年重点工作安排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介绍全省农业运行情况及今年工作安排,并回答记者提问。

  夯实稳产保供根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之一,辽宁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压实责任、出台支持政策,调动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去年,我省在部分地区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仍然达到500.1亿斤,成为历史第三高产年;亩均单产931.9斤,稳居粮食主产省第二位。这些成果得益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提升:完成建设高标准农田316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比重达到61%,建设任务和资金投入创历史新高;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464万亩;建设粮食生产科技示范基地146个,带动14.6万规模经营主体应用新技术。

  与此同时,我省加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力度,集中支持25个特色产业发展,确定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区41个,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203个,支持383个生产经营主体发展产地初加工。建立大连海参、大连大樱桃、东港草莓等品牌标准,新增区域公用品牌7个。建设2个国家级农产品产地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10%。创建国家级特色产业强镇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新增河蟹、绒山羊2个百亿级产业。

  今年,我省围绕粮食生产明确两个重点:一是多措并举稳面积,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330万亩以上,其中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93万亩以上;二是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集成推广高产技术等,千方百计提单产。通过稳面积和提单产,力争正常年景下全省粮食产量达到500亿斤,继续为中国饭碗多装辽宁粮食。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省将继续打造一批百亿级特色产业,实行省政府领导“一对一”牵头制度,统筹推进海参、人参、草莓、蓝莓、樱桃、盘锦大米、河蟹等10个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建立科技支撑、产品加工、市场流通、市场监管、金融服务五大体系,统筹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支持特色产业全链条全环节发展。深入开展辽宁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打造市场竞争力强的“辽字号”农产品品牌。

  激发全链条发展活力

  全力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省建设,是我省“三农”工作努力的方向。

  去年,我省出台设施农业发展新政策,新建改造第三代日光温室和新型钢骨架冷棚10万亩。支持200个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开展智能化设施升级改造,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0个。新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6个,居全国第一。新建深水养殖网箱100个,累计达到500个。设施果蔬、肉类、海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5%,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加快建设食品工业大省,去年,我省重点推进粮油、畜禽、水产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支持企业精深加工技改扩能项目67个,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00家,其中国家级9家。持续推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提档升级,全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1710亿元,同比增长7%,为二产、三产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我省明确要加快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扩大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规模。持续推动粮油、畜禽、水产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强化精准招商,发挥主导产业和头部企业优势,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项目落地。优化农产品加工扶持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配套功能。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

  农业农村发展,既要有“里子”,也要有“面子”。去年,我省深化农村环境净化整治并开展农村环境标准化管理,取得明显成效: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率达到57%、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8.6%,新建1056个美丽宜居村,建设4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和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今年,我省将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进农村道路、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托育、养老、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巩固提升农村环境净化整治成果,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健全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

责编:徐 硕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