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强
当前,辽宁国资国企改革任务依然繁重,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坚持守正创新、先立后破,为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提供坚实战略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改革要进一步聚焦问题、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在建设法治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多下功夫。”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辽宁振兴发展的时代使命和前进方向,为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持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辽宁要聚焦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和主责主业,补短板、锻长板,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一方面重点在冶金、石化、制造业领域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强化“数转智改”,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要把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成为引领辽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打造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要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打破区域、层级、隶属关系壁垒,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国有企业重组整合。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顺畅流动、优化配置。深入实施央地合作战略,创新央地合作模式,健全央地合作工作机制,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融合发展。促进国有企业积极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在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目标、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担当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
健全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
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国有企业更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度融合。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建立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制度,明确责任、权利、义务,严格任期管理和目标考核,构建重点岗位末位淘汰机制,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激发国企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企业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定位实施股权激励等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与企业负责人选任方式相匹配、与经营业绩相挂钩、与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差异化薪酬体系。
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和“一企一策”原则,以混促改,促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长期激励机制,提升企业市场活力。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在产业链、供应链上与民营企业深化合作,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国有资本投资入股发展潜力大、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管理水平高的民营企业,形成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强化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要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做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排头兵。”国有企业要聚焦新材料、精细化工、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优势领域和前沿科技优势领域,集中优势力量开展自主研发和创新,强化对全社会创新的引领作用。
积极落实国家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和主攻方向,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推动数字技术渗透、融入和应用到传统产业各领域全过程,大力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国有企业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能力。面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实施科技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加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多路径探索和交叉融合,不断开辟经济发展新赛道。支持重点制造业集群和产业链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大型企业创建灯塔工厂、数字领航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对外输出数字化转型经验和大规模成熟应用。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数字化提升,打造国家级数字化产业集群。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坚持“两个一以贯之”,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所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必须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改革全过程各方面,健全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切实把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持续完善监管体系,推进“一企一策”考核机制,提升改革的精准性和深度,让企业有目标、有方向地推进改革,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改革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整体功能、激活国有企业的发展潜能、提升国有资产的监管效能,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持续加大研发强度,促进资源和产业全球化布局,在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国际规则把握能力、培育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方面打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力争在高端装备、冶金、石化等优势领域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企业。
(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编:齐志扬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