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春辉
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辽宁工业体系比较完备,要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辽宁全面振兴,要统筹协调,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近年来,辽宁围绕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培育科技骨干型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要将产业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创新生态中的主导地位。
科技骨干型企业要充分发挥引领支撑作用。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主动承接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让科技领军企业凭借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与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开展联合研发,有效提高技术供给质量,加速创新成果在产业链中的扩散与应用,带动整个产业转型升级。
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要充分发挥细分领域技术创新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完善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扶持体系,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激发创新活力,形成“以大带小、以小托大”的协同创新格局,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融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探索跨境研发、跨境孵化新模式,与国际领先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
打造高能级平台支撑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平台是汇聚创新资源、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加速器。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加大对跨行业、跨学科、跨区域重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吸引全球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推动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向重点产业集群开放共享创新资源,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基础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加强与国家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对接,优化区域性科技创新平台间的交流合作机制,促进创新资源在不同平台间高效流动与协同共享。实施动态管理,激励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创新绩效,积极引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参与平台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助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质增效。
多方协调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加快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体系,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科技创业基金等专项基金,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加强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众创空间、科创园区等创新载体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体系建设,壮大优化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转移机构等科技服务机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成功率。
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围绕产业需求开展科研活动,使科技成果更贴合市场实际需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完善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激励机制,建立市场导向的成果定价机制,提高科技成果完成人收益,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跨区域转化能力。发挥科技创新高地支撑作用,完善技术转移网络建设,打造区域枢纽型技术交易市场,引导科技成果在区域内就近转化。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流动与共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技术合作和市场交易中的信息共享,保护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
完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辽宁科教资源丰富,具备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科技“放管服”改革,优化科研组织协调机制,运用“揭榜挂帅”“赛马制”“链长制”等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提高科研攻关效率。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形成“股贷债保担”联动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引导金融资本投向早期创新项目、中小企业以及硬科技领域,为创新企业的成长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做实协同育人。完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机制,以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育人体系,提高高等教育供给与行业产业需求的适配度。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百万学子留辽来辽”等专项行动,加大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育力度。注重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打破人才流动壁垒,促进人才在科技体系与产业体系之间自由流动,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编:齐志扬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