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筠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的这句诗,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沈阳中街的年味儿。腊月里的沈阳,寒气逼人。我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踩着积雪,向中街走去。这条有着400年历史的老街,在岁末的寒风中依然热闹非凡。商铺门前挂满了红灯笼,玻璃橱窗上贴着剪纸窗花,空气中飘着糖葫芦的甜香。今年的春节与往年不同,一场盛大的非遗年俗展正在这里举行。
转过街角,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传来。循声望去,只见一队高跷艺人正踏着鼓点走来。他们身着彩衣,面涂油彩,踩着足有两米高的木跷,在人群中穿梭自如。最引人注目的是领头的“老寿星”,白须飘飘,手持拂尘,时而俯身与路人互动,时而做出各种惊险动作。我不禁想起《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诸色艺人,各逞技艺”的场景,恍惚间有穿越感。
一股甜腻的香气钻入鼻端,原来是一位老艺人正在制作糖画。只见他手持铜勺,将熬化的糖浆倾倒在石板上,手腕轻抖,糖浆便如游龙般流转。转眼间,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便跃然“板”上。我也跃跃欲试,和老人家商量后,接过铜勺,却笨手笨脚地画出了一团乱麻,惹得围观者大笑。
转过一个街口,只见一位白发长者正在吹奏一支竹笛,笛声婉转悠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旁边立着一块牌子:“沈阳古琴制作技艺”。长者告诉我,这支笛子是用百年老竹制成,经过数十道工序,方能发出如此清亮的声音。我不由想起苏轼《琴诗》中的“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原来一件乐器的诞生,竟凝聚着如此多的匠心。
天色渐暗,中街的灯火次第亮起。最引人注目的是满族剪纸艺人的摊位。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在艺人手中翻飞,不一会儿就变出了“连年有余”的图案。我试着剪了一朵雪花,却歪歪扭扭不成样子。艺人笑着说:“剪纸讲究心静,手就稳。”
夜幕渐渐拉开,中街上空突然绽放出绚丽的烟花。在璀璨的光芒中,我看到了沈阳故宫的剪影,看到了琉璃黄瓦的飞檐,古城在这一刻宛然若新。耳边人们的欢笑声、祝福声,此起彼伏。我感到了真正的年味儿——它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匠人精神的延续,是万家灯火的温暖,更是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脉动。
这个春节,因为有了非遗年俗的陪伴,显得格外特别,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责编:齐志扬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