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服务沉下去 群众生活美起来——我省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服务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本报记者 王笑梅

  元宵佳节,辽宁歌舞团(辽宁民族乐团)在辽宁大剧院隆重推出新春民族音乐会,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同步举办新春非遗游园会。民乐+非遗的全新组合,“文艺范”与“烟火气”相融合的文化惠民新模式,让广大观众在感受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体验到“有得看、有得玩、有得吃、有得乐”的新年新玩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二十大以来,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服务,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健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优质文化资源得以直达基层。

  时时能阅读、处处可阅读、人人享阅读的书香城市,让文化自信的基础更加坚实。截至2024年,全省拥有公共图书馆129个、文化馆123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55个。沈阳市沈北新区图书馆等6个县级图书馆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基层公共阅读服务推广项目,示范引领县级图书馆向基层延伸,进一步提高公共阅读服务水平。全省累计建成城市书房近百座、书屋近千间,总藏书量超千万册,实现14个市全面覆盖,大大拓展了城乡公共文化新空间。惠民、便民、悦民、利民,“莫子山”“时代文仓”等各具特色的城市书房,不仅是读书好去处,更成为城市新地标、时尚打卡地。

  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大量优秀文化产品以丰富多元的艺术形式走到群众身边,精彩再现辽宁历史地域民俗等文化宝藏,生动展现新时代辽宁人民的蓬勃朝气与奋进风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

  近年来,我省大力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覆盖面、示范性、参与度,全省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每年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近万场。围绕重要节日节点举行的群众文化活动各有特色,异彩纷呈。2023年举办的辽宁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展览展示活动,全省200位民间文化艺术工作者“盛装”出场,规模空前。去年的“群星奖”优秀作品展演、“大家唱”群众歌咏、“广场舞”展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进景区、进基层、进乡村、进社区,全面展示新时代我省群众文化创作的新成果。

  坚持农民唱主角,热在乡村、乐在群众,我省积极鼓励引导“村晚”“四季村晚”机制化、常态化、品牌化开展,从政策、宣传、资金等多方面给予扶持。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支持“村晚+”,推动“村晚”由侧重文艺演出向文化和旅游节庆展示、群众文艺展示、特色文化传承、好物美景推介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节庆活动转变。如今的“村晚”,已逐步形成一村一特色的公共文化品牌,全省先后有40余个乡村“村晚”入选2025年春节“村晚”和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

  “看戏不用东奔西走,老家门口啥都有。”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我省深入推进“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群众尽可“按需点单”。“戏曲进乡村”活动年均组织戏曲进乡村演出(培训)200场以上,惠及全省1500多个村。不仅是戏曲,芭蕾舞、交响乐、话剧、舞剧、非遗同样走到田间地头。

  把“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效结合,文化惠民实现转化升级。我省大力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各级文化馆结合职能将全民艺术普及作为免费开放的重要内容,常年举办公益性文化艺术讲座、展演、展览、展示和培训互动。结合各年龄群体特点,创新推出公益音乐会、艺术沙龙、大师课、手工艺作坊、市民夜校、周末汇演、“乡村假期艺校”等特色品牌活动,文化馆正打造成城乡居民的终身美育学校。


责编:杨 旭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