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最北方的镇山感受慢生活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人张波(左一)与其女张瀚文(左三)在传授剪纸技艺。

  面茶是北镇风味名小吃,在当地已有上百年历史。

  春节期间,位于观军场村的青岩寺风景区游人如织。

  本报记者  刘海搏

  提示

  医巫闾山是我国著名的北方镇山,坐落在山脚下的北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下辖四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在这些隐藏于医巫闾山脚下的村落里,有着数不尽的古代遗址、民间传说和代代相传的传统民俗。大年初一的窗花仍然鲜艳,正月十五的锣鼓声不绝于耳,半个多月的热闹劲寄托着当地人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祝福……

  壹 正月登山,求得一年好光景

  户外,白雪皑皑。北镇市中心的两座辽塔覆盖了薄雪,在阳光下显得愈加清幽,正应了那句“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春雪为北镇增添了几分姿色,使北镇庙广场上的传统庙会更加有韵味。零下的气温,乍暖还寒,游客如潮,徜徉其中,悠然自得。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轻折几下,在手指与纸的翻飞间,一件剪纸作品就完成了。在观众的赞叹声中,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第五代传人张瀚文格外开心。她将刚刚剪好的作品送给一名小朋友,并向在场的游客介绍了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历史。

  “每次拿起剪刀,我都会想起小时候父亲教我剪纸的场景。剪刀和红纸镌刻着大山的故事,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我也这样教我5岁的女儿学剪纸。”张瀚文一边展示着剪纸技艺,一边告诉记者。

  张瀚文的父亲张波,是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自称是“医巫闾山文化志愿者”。几十年来,他访遍山脚下的村庄和百余处历史遗迹,对家乡文化进行保护性考察和研究。

  医巫闾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北方镇山,北镇因此得名。在古代,镇山被视为国家稳定的象征,形成独特的镇山文化。我国有五大镇山,分别为:东镇沂山、西镇吴山、中镇霍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这些镇山不仅在地理上具有重要的标志性地位,还因历代帝王的加封、祭祀而名扬天下。医巫闾山成为历史名山、文化名山、民俗名山,四海扬名,享有盛誉,而北镇完整地保存了当时的祈福文化。

  山脚下的人们,幸福且安逸,生活节奏也相对慢一些。“小时候,爷爷奶奶会赶着毛驴车带我去登山祈福。晨起出发,傍晚方归。”张波说,儿时记忆里的美好延续到现在。如今,他也会带着孙辈登高祈福,虽然交通工具由驴车变成小轿车,但春天登高祈福的传统代代相传。

  地处北镇市西南部的康屯村,西靠闾山山脉。《北镇地名考》记载了康屯村的悠久历史:清乾隆年间,有康姓人家在此定居,故名“康屯”。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新春祈福已经成为代代相传的固定习俗,尤其是除夕、初五、元宵节这样特殊的节日,人们的热情会格外高涨。近年来,为了满足当地人“登高守岁”的愿望,景区会在特殊的日子里通宵开放。“让大家把福气带回家,这是我们春节登高的习俗。今年在医巫闾山风景区举办了新春登镇山、医闾共守岁、夜游镇山等活动,用十余处夜景景观、灯光秀和文艺表演让4000年的镇山焕发生机与活力。”北镇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局长王莹说,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来最北方的镇山,过最东北的年,冬游北镇最有福”的喜庆氛围。

  位于观军场村的青岩寺风景区,也是游客常去的打卡地。“从我家开车四五分钟就到风景区了,到咱家就到山根儿底下了。我带你去玩,感受我们本地的风情。”如果有人问起去北镇最地道的玩法,从小生活在这里的杨轩总会这么热情地回答。

  1983年,杨轩出生在观军场村,那时候这里还叫史家村。很多年前,杨轩的太爷爷“闯关东”扎根北镇。从此,一家人入乡随俗,在正月里去青岩寺风景区沾沾福气成为日常。如今,担任着史家村村委会主任的杨轩经常逛风景区。他说:“这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表达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贰 踏访古迹,寻找散落的历史

  “村子里有一棵梨树,200多年了,赶上梨花开的季节老漂亮了,是我们村的网红打卡地。”

  “黄砬山下有一座天然的大石棚。据老人讲,抗日部队驻扎在那跟日伪军打过仗。”

  “这两年,村里新建了个生态园,可以摘小菜、睡火炕、吃铁锅炖。”

  “村东头有一些老房子,有一栋已经有170多年历史,站在山上往下看,一排排房子错落有致,像水墨画似的……”

  提起村里还有什么值得玩的,杨轩介绍起来没完没了,不仅是因为这里有浓郁的风情、游玩的项目,更因为悠久的历史。

  “观军场村与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战争有关联。”北镇市住建服务中心村镇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巍对当地历史和民间传说颇有研究。他说,唐王李世民命薛仁贵率师东征,为鼓舞士气,在村北修建了一座高3米、长10米的方形阅兵台,目前阅兵台遗址尚存。这里的北山原为瞭望哨,站在山顶可望东南百里,山上有多处遗址尚存。“来到这里,你就慢慢地逛,细细地品,可以感受唐朝的气象,回味延续千年的传奇故事。”张巍说。

  对于当地人来说,历史并不远。一座座明代的烽火台曾是台子沟村孩子们玩乐的地方。在以前,村里的淘小子会专挑最高、最大的烽火台攀爬,在上面模拟古时打仗的场景;村民范国俊家后院一段高3.5米、底宽4米的土墙,竟然是明代辽东长城(辽西边墙)广宁卫的内边墙残段。

  提起分税关明长城遗址,很多历史文化爱好者都能讲出几段故事。遗址分为两段,墙体大部分坍塌。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对研究明长城的修筑和明代军事防御体系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魂。现在,曾经爬到烽火台上玩耍的曹志,已经成为台子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履行着保护历史文化遗址的职责,台子沟村的孩子们会在志愿者的劝导下,小心翼翼地绕着明长城遗留的墙体走。散落在村里的遗址,正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踏访……

  叁 一碗面茶,暖胃暖心暖生活

  登了千年镇山,回味烽火狼烟,再喝一口滚烫的面茶,立马能够驱赶寒冷,把人拉回充满烟火气的现实。

  面茶是北镇一绝,外地鲜有人知,在当地已流传了数百年,可谓风靡古城。这种早点是当地人专属的晨间美味,2元一碗,货真价实。“小时候上学,如果早上起来晚了,喝一碗妈妈在早市买回来的面茶,胃里暖暖的,整个人神清气爽,元气满满。”张瀚文说,这是北镇人儿时的记忆。

  北镇面茶以黄小米粉为主料,保留食材原有的香味,煲成粥状,有淡淡的咸味,喜爱甜口的人也可以自己加点白糖。

  当地人慢悠悠地踱过来,也不坐椅子,也不用汤匙,接过面茶,直接用嘴啜食。碗在手中转着,啜食的声音随着大瓷碗的转动传到耳朵里,混在嘈杂的叫卖声中,形成早市一景。那种滚烫、粗糙、清爽的口感,给人以温暖。一碗面茶,放上两勺果子蛋,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数九隆冬的清晨,来上一碗热乎的面茶——稠而不干,散发清香,喝入口中让人浑身上下每根汗毛都舒展开来,心窝里暖融融的,寒冷立刻被驱散。

  如果说面茶是人人都爱的街边小吃,那么北镇熏猪蹄、沟帮子熏鸡、沟帮子水馅包子则是当地的“硬菜担当”。

  北镇熏猪蹄兴起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传承近200年。据介绍,北镇猪蹄选料考究,要求猪蹄大小适中;煮制时讲究火候,需先用文火烧开老汤,再将调料品置入老热汤浸泡,最后将蹄放入锅内用急火、文火分别煮制60分钟后再出锅熏制;熏好后的猪蹄还需刷一层香油以增味提香,延长存放时间。这入口香而不腻、筋道有嚼头的猪蹄,是很多游客必不可少的伴手礼。

  沟帮子熏鸡是与北镇熏猪蹄齐名的另一道美食,以40余种中草药入汤熬制,三小时入味再以绵白糖熏制,色泽金黄、香味浓郁、烂而连丝。沟帮子水馅包子则是一种类似灌汤包的包子,一咬一兜汤,具有皮薄馅稀、色白褶匀、油而不腻、滋味鲜美等特点。调料喜用海参、干贝、虾仁,肉料专用肉质肥瘦相宜的猪前槽,制作时选用鸡汤拌馅,使味道更加鲜美、香嫩可口。

  另外,黏豆包、嘎巴锅、乌米扣肉、风味羊排、干豆腐……这些美食不仅仅是盘中餐,更是古城人的待客之道。

  威严高峻的医巫闾山脚下,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随着元宵节活动的举办,美味汤圆和璀璨花灯为蛇年春节的文旅盛宴画上圆满的句号。人们将继续在巍峨的山脚下用他们坚韧不拔的品格、奋发向上的精神,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活、开拓,在最北方的镇山,过最火辣的日子;用最灿烂的笑容,招待最珍贵的朋友。

  北镇

  坐落在医巫闾山脚下,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下辖四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分别为观军场村、台子沟村、马市村和康屯村。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制图 隋文锋

责编:王永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