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明:自觉肩负起科技创新使命

  本报记者  刘 乐

  虽是周末,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仍早早来到办公室,一边翻看记着密密麻麻文字的笔记本,一边对着电脑打字。

  “前几天到沈阳、朝阳两家科技型民营企业调研,他们就优化科技专项参与机制提到的两点建议非常可行,趁今天有空赶紧过来把建议好好打磨一下。”孙东明笑着说。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孙东明带领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解决半导体芯片散热难题,成功突破控温芯片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从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孙东明聚焦“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主题,积极调研走访,提交了近30份质量高、可行性强的建议,多次引起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并被采纳。

  孙东明始终关心关注民营企业发展。在他看来,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推动科技突破和产业升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工作实践中,他敏锐地注意到,在国家布局的重大科技专项中,要求参与企业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长期稳定的业绩记录及大型研发团队,这使得不少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望而却步。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是人大代表履行好代表职责的基本功。过去一年,孙东明深入民营企业开展调研十余次,了解民营企业在参与国家科技专项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倾听民营企业家的诉求,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形成了一系列调研报告。执法检查是人大监督的法定形式和重要途径。去年,孙东明多次参加了科技领域相关法律的执法检查。一次在参加科学技术普及法执法检查过程中,孙东明提出应该在科技场馆更多尝试通过AI技术、虚拟互动场景等方式创新科普传播,增加科普产品沉浸性、趣味性、体验感的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与落实。“我是一名来自科技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有责任自觉肩负起科技创新的使命。”孙东明表示,将继续发扬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和力量。

  记者手记

  每次采访,都是一次学习机会。

  身兼多重身份的孙东明低调而谦逊。说起带领团队研发的国产化自主可控的微型控温芯片,他眼里泛着光,满是自豪。展望控温芯片的发展前景及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辽宁转化落地的未来,他信心满怀,干劲十足。

  在孙东明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搞科研、脚踏实地克难关的韧劲,看到了一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认真履职尽责的担当。采访中,“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孙东明提及的高频词。在他看来,科研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价值。科技报国、创新为民,他用实际行动推动优秀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躬身实践者。

责编:王世海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