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君
辽宁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红山文化的文明曙光、清前文化的独特魅力、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记忆、抗美援朝的精神丰碑、工业遗产的时代印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等宝贵资源彰显着地域特色,是推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新征程,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探索辽宁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新路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辽宁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面临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辟阐述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发展方向和使命任务,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辽宁历史文化资源特色鲜明、价值突出。牛河梁遗址点亮了中华文明的曙光,辽宁省内目前共发现各类文物遗迹24115处。近年来,辽宁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出台了《辽宁省古塔保护办法》《辽宁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辽宁省文物保护利用管理条例》等政策,实施重点文物修缮工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革命文物、文物保护示范区等重大保护工程,推进预防性保护、系统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等。但要清醒地认识到,省内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任重道远,部分历史遗址、古建筑面临自然风化、人为破坏等问题,缺乏系统性的保护措施,部分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足,存在损毁和流失的风险,各类文化遗产传承人老龄化,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方式单一等。要结合辽宁历史文化资源分布特点,积极探索建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活化利用机制,加快推动旅游开发、文创产品研发。
探索辽宁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新路径
实施数字化保护。要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推进相关文物信息高清数据采集和展示利用,建设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加强文物资源大数据应用。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辽宁文化遗产进行三维扫描、数字建模,采集和存储相关数据,建立文物数字档案,实现文物信息的永久保存和高效管理。要探索完善数字化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机制,确保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成果得到有效利用和传播。
推动活化利用。辽宁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的关键在于彰显其活态价值,要让文化遗产焕发生机,结合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特色,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三维文化图谱等,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打造可感知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场。要深化“非遗+”融合发展,做强非遗活化利用,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推进文体旅融合发展。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了打造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其中目标定位之一就是打造高品质的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要依托省内深厚的历史文化、工业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体育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如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历史文化魅力,通过举办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增强文化旅游的互动性,吸引国内外游客。
完善体制机制保护与开发辽宁历史文化遗产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建设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治理能力,释放文化遗产活力,为发展文化生产力注入积极力量。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以政策供给增强力量,努力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和政策支撑。要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从业人员素质、培养专业化人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要开展在职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历史文化遗产领域的在职人员参加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通过举办培训班、学术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对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要加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高校应优化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加强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专业的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提升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要在大中小学校多举办科普讲座以培养在校学生的历史文化自豪感,通过举办“沈阳故宫文化节”“辽金文化博览会”等文体活动以培养广大群众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意识。要善于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依托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推广辽宁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国内外对辽宁文化的关注度,打造“辽文化”国际品牌,提高辽宁历史文化旅游的全球知名度。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编:李莹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