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雯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要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入推动文化惠民工程,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通过以文化人更好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改革创新、振兴发展的激情和斗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要求,强调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为深入推动文化惠民工程指明方向。
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辽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50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辽宁先民在农业种植养殖、海洋渔猎、军事发明、手工业制造、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创造了累累硕果,对中华文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辽宁是北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所,孕育出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文化基因为深入推动文化惠民工程提供了动力源泉。要立足辽宁实际,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精髓要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推动辽宁地域文化的挖掘和转化上下功夫,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根植辽宁文化沃土,创造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的文化作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深入推动文化惠民工程,要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明确为了谁、依靠谁,牢牢秉持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的宗旨,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要创新对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扶持和引导,尊重群众的自主创造性和多样化需求,扩大群众的参与度,激发人民群众创新创造活力。
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沉实厚重、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是一个时代文化高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关键所在。深入推动文化惠民工程,要加强文化文艺精品创作,把提高质量作为文化文艺创作的生命线,推出更多优秀文化产品。要引导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出更多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精品力作,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要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聚焦“优质”和“直达”两个关键词,深入了解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订单式”“菜单式”服务,确保文化供给和需求精准对接。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延伸服务触角,推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总分馆建设,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要完善文化惠民活动的多元供给,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
深入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可交互场景等新技术,把文化蕴含的价值内容与新技术、新要素结合好,以科技提升文化产品表现力,推进文化场馆数字化改造,强化云展览、云阅读、云演出、云讲解等服务功能,优化基层数字化服务网络,提升文化惠民工程的数字化水平,丰富文化场景。要用“文化+”的方式盘活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利用文化广场、城市书房、商业综合体、农家书屋等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探索跨部门、跨层级的联动机制,推进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的业态融合,形成多部门协同并进的新格局,提升文化惠民工程效能。
不断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人才是关键。深入推动文化惠民工程,要充分发挥人才在文化惠民工程实施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更加注重文化人才的梯队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健全符合辽宁文化领域特点、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选拔、培养、使用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造的文化生态,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人才队伍。要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吸纳非遗传承人、文化志愿者和民间自办的文化社团等参与,形成专业人员、文化团体、文化志愿者齐头并进、互为补充的新格局,为深入推动文化惠民工程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责编:李莹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