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宜瀚
今年是考古学家夏鼐先生逝世40周年。近日,各出版社重新出版了《中国文明的起源》,再次唤起人们对中国文明起源这一宏大命题的关注。在学术的长河中,这部著作宛如一座灯塔,照亮我们探寻华夏文明根脉的道路。
1983年的东京演讲厅里,夏鼐手持洛阳铲掘出的陶片,向世界宣告:“中国文明是土生土长的。”这句看似朴素的论断,实则是中国考古学对“文明西来说”的终极反诘。作为新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夏鼐以《中国文明的起源》构建了一座桥梁。夏鼐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学贯中西,在考古领域建树颇丰。《中国文明的起源》并非偶然之作,而是他多年考古研究与思考的结晶。20世纪,中国考古事业方兴未艾,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不断冲击着学界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夏鼐凭借丰富的田野考察经验与深厚学术积淀,对中国文明起源开展系统性研究,最终成就了这部著作。
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中,夏鼐首先否定了中国文明是突然诞生的观点,以小屯殷墟文化为例形象地指出:“如果这是中国文明的诞生,这未免有点像传说中的老子,生下来便有了白胡子。”他强调中国文明有着自身发展的连续性,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通过对二里头文化与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之间发展关系的阐述,他提出中国文明虽与外界有交流,但主要是自身发展的结果,具有独特个性、风格和特征。这一论断,结束了国际学术界长达百年的有关“中国文明是否系独立发展的文明”的疑问,为中国文明正名,意义深远。
这部由三篇演讲稿集结的著作,既非艰涩的学术专著,也非浮泛的科普读物。夏鼐以考古学家的冷峻笔触,将二里头宫殿基址的夯土层、商代青铜器的饕餮纹、汉代织锦的经纬线,编织成一部“文明解剖学报告”。书中160余幅文物照片如时光切片,140条注释则似探方中的地层线,既满足专业读者对学术深度的期待,又为大众铺就通向文明源头的石阶。
在研究方法上,夏鼐坚持以考古学证据为核心。在探讨中国文明起源关键要素时,如青铜冶铸技术、文字的发明与改进、城市和国家的起源等,夏鼐都立足于实地考古发掘成果,而非主观臆测。在论述青铜冶铸技术时,他详细介绍各地出土青铜器的年代、形制、工艺特点,通过对比分析,梳理出中国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脉络。这种基于实证研究的方法,为后来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学术典范。
书中,夏鼐对文明标准的讨论也极具启发性。他参考国际学界对文明标准的界定,结合中国考古实际,提出以青铜冶铸技术、文字和城市的出现作为判断中国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虽这一观点在后续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但不可否认,它为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框架,引发学界广泛讨论与深入思考,推动相关研究不断前行。
《中国文明的起源》不仅是学术著作,更承载着深刻文化意义。它解答了每个中国人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追问和求索,让我们对自身文明有更清晰认知。从书中可以了解到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保持自身独特性,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文明的起源》首次出版已过去多年,但这部著作并未因时间推移而褪色,反而历久弥新。它在考古的镐头下叩问文明基因,为后来学者打开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大门。夏鼐当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寻找文明曙光”的前瞻性判定愈发清晰。书中对“多元互动”的强调,恰与当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结论形成穿越四十年的对话。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