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哲学意蕴

  杨扬  辛哲

  核心提示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既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又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品格,既有文化理论上的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上的布局部署,体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导向的高度统一,是一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握其“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哲学意蕴,进一步学习领会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实现对传统体用观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中国传统思想体系对“体”与“用”关系的哲学思辨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周易·系辞》提出“神无方而易无体”,《道德经》强调“弱者道之用”,《论语》则区分了“礼之本”与“礼之用”,这些都蕴含着对“体”与“用”关系的辩证思考。到魏晋时期,“体”“用”成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阐释,宋明理学将对体用的探讨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程颐提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呈现出体与用的统一,胡瑗倡导“明体达用”的教育理念,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传统体用论进行了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既继承“体用不二”“体用一源”的哲学精髓,又突破传统哲学的理论局限。“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体”是“用”的基础、前提和依据,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用”是“体”的实践、贯彻和落实,为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实践发展提供具体路径,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辩证逻辑贯穿于文化建设全过程。在认识论层面,“体”体现为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包括揭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提出“两个结合”重大理论创新等。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深度融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在方法论层面,“用”体现为系统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一系列重大创新观点、一系列战略部署,集中体现了从实践自觉到理论自觉的全方位思考。这种体用关系的构建,既遵循“实践决定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规律,又体现“实践验证理论”的辩证法规律,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宏阔的历史纵深和文明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文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性认识,在集大成、开新局中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彩华章。

  彰显理论体系在体用贯通中深化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阐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方针原则、战略路径、实践要求,构建了以文化自信为精神本体、以“两个结合”为理论内核、以文化使命为价值导向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体现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理论内核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了一系列重大创新观点。如“九个坚持”高度概括了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十四个强调”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方向,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指明了道路;“七个着力”则明确提出了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要求,强调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文化宣传和思想引领。这些重大创新观点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基础性、原则性内容,集中体现了这一重要思想在理念上的创新、价值上的引领、思路上的突破,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党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认识的广度,而且深化了对这一领域工作深度的理解和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在实践层面围绕健全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创作出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打造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等作出一系列战略性、全局性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新时代文化工作气象一新、格局一新、境界一新,体现了目标与路径的一致、宏观与具体的融合、整体与重点的统一,彰显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为深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全面指引。

  指明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这一重要思想既植根于当代中国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也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积极借鉴吸收世界文明优秀成果,具有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品格和广纳博采、兼收并蓄的气象。“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正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实践中转化为具体方略的体现,通过健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体系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借助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激活传统文化基因,依托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立足文明交流互鉴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实践既是对文化之“体”的具象化表达,又是对文化之“用”的创造性拓展,体现了理论逻辑与现实关切的深度交织。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哲学特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立足中国、面向未来的文明观。它从哲学高度阐明了文化发展的本体依据和实践路径问题。文化之“体”在于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中华文化主体性,文化之“用”则在于服务民族复兴伟业和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这种体用关系的辩证统一,既超越了近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局限,又突破了传统认知中“体用二元”的框架,在守正创新中开辟了文化发展的新境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明体”为文化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借助“达用”提供解决现实挑战的中国方案,依托“体用贯通”的方法论引领文明的前行方向,彰显出中国智慧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思想价值和实践伟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既解答了“文化何以自信”的本体之问,又回应了“文明如何进步”的实践之问,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程中展现出强大的思想引领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必将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深入推进而越发彰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哲学意蕴,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增强民族精神力量、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研究”(24YJAZH039)阶段性成果】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