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抗联“有史有迹”

  记者(中)与考古队队员。

  本报记者 赵雪 文 本报记者 孙明慧 摄

  从哈尔滨出发,坐一个多小时的火车,再乘坐约半小时汽车,就能抵达黑龙江省木兰县。这个东北小城并不大,道路干净整齐,路边偶尔会有几个摆摊的小贩。县城的东北角,有一幢橙色的楼房,那里是木兰县文化中心的办公楼。穿过一楼大厅,会看见一个偌大的玻璃房间,来自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李如意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

  木兰县鸡冠山的深处曾是东北抗日联军在北满的活动地之一。2024年6月至11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开始对木兰县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进行正式的考古发掘。李如意就是考古队队员之一。刚毕业没多久的她还是第一次参加抗联考古发掘。考古队办公室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仪器和工具,屋子中间的大桌子上,发掘出来的文物被细心编号,装进小盒子里。李如意向记者展示了一个厚厚的小本子,上面详细记载了在簸箕掌遗址发掘出的子弹型号,“我们现在已经初步整理出超过50多种不同型号的子弹。”李如意说。

  抗联考古工作十分辛苦。由于大部分抗联遗址都位于深山密林之中,考古队队员每天清晨就要携带工具、设备出发上山,步行两个小时左右的山路才能抵达发掘区,随即开展紧张的发掘工作。夏季山林中蚊虫肆虐,队员们苦不堪言。工作结束后回到办公室,还需要将出土文物进行分类、记录,及时登记并妥善保管。“2024年6月启动,到当年10月份我们采集到大量抗联部队生活的相关遗物,还发现了灶址、火炕、柱洞等遗迹。”李如意说。

  因为这次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考古发掘是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木兰县文物保护中心联合实施,木兰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张旭生也一直跟着考古队忙碌。“我们差不多10年前就已经成立了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搜寻小分队。”张旭生说,那是小分队搜寻最忙碌的时候,每天平均行车20公里,步行5至10公里,一天发现的密营遗迹最多时有60多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后,木兰县文保中心集中力量对鸡冠山抗联密营遗址再次进行全面、翔实的复查,利用先进设备定位、拍摄、绘制密营遗址分布图、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线”),建立了科学完善的“四普”和革命文物保护档案。“我们发掘出的抗联文物最后都将会通过展览陈列,把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历史面貌和不屈的民族精神展示给大家。”张旭生说。

  早在2023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就将目光聚焦到东北抗联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上。“东北抗联革命文物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抗战历史,承载着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具有重要历史价值。”马萧林说。目前,全国登记在册的东北抗联遗址遗迹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区),总计超过600余处。“抗联研究一度存在着‘有史无迹’的难题,近年来的考古工作为东北抗联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考古实物资料。”吉林省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考古队领队孟庆旭说。

  可以说,抗联考古的意义,不仅是让人们通过抗联文物感受到抗联战士的生活,理解抗联精神的内涵,也为抗联历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实物支撑。这些沉默的文物,正在以最有力的方式证明:东北抗联和属于它的精神,从未被遗忘。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