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抗联将士心中最可敬、最可靠的“父亲” 在敌人眼皮底下安全护送“儿女”

  李升(左)与李敏。

  李升晚年居住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后身的一处居所。

  本报记者 田勇

  在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的背后,一条由地下交通员用生命铺就的“红色血脉”隐秘而伟大。情报传递、人员护送、物资转运……这些在敌人眼皮底下的无声战斗,是维系抗联生存的关键。李升,这位东北抗联最年长的传奇交通员,正是这条隐蔽战线上英勇与智慧的化身。

  传奇交通员

  在哈尔滨南岗区鞍山街李敏故居的客厅里,一张1948年的合影格外醒目: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身旁身着军装的女子笑容灿烂。他们就是传奇交通员李升和抗联战士李敏。李敏的孙女陈晨指着照片说:“奶奶常说,永远忘不了李升,他是亲自把她送到抗联队伍的人。”

  李升的故事,始于深重的苦难。1867年,他出生在山东一个贫苦家庭,饱受地主剥削。1894年,为求生路,27岁的李升毅然“闯关东”来到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他当过采金工人,给地主打过零工,尝尽了人间疾苦,也在颠沛流离中磨砺出坚忍的意志和丰富的社会阅历。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民族危亡之际,年逾花甲的李升没有选择苟且偷生。1933年,怀着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和对光明的渴望,66岁的李升在汤原地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充满危险的革命征程——成为一名地下交通员。

  “如果把党的领导机构比作‘心脏’,地下交通线无疑是把血液泵向全身的‘动脉’。”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编研处处长边清山说,“九一八事变前,中共满洲省委就成立了省委交通处,迁至哈尔滨后依然高度重视地下交通工作。交通员分内、外线:内线由负责同志家属担任;外线则直接受省委秘书处领导,以最大限度减少组织暴露风险。李升,就是一位杰出的外线交通员。”

  “他机警沉着、善于伪装、腿脚灵活,始终坚守着抗日信念。”陈晨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李升的特质。这些特质,正是他能在敌人“心脏”地带穿梭自如的法宝。

  穿越封锁线

  李升最常承担的任务是护送重要干部和青年加入抗联。

  李敏就是他护送的众多“儿女”之一。风雪交加的路上,李敏几次掉进深雪坑,都被李升奋力救起。看着年过花甲的老人步履坚定,年轻的李敏不禁问:“您这么大岁数还能打仗吗?”李升的回答斩钉截铁:“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句铿锵誓言,后来被沈阳音乐学院原院长李劫夫谱入民族歌剧《星星之火》(李升是剧中“李老头”的原型)。该剧核心唱段《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传唱至今,成为不朽的经典。

  冯仲云——这位后来的东北抗联重要领导人和松江省政府主席,也曾是李升的“儿子”。冯仲云之女冯丽雯回忆:“父亲是江苏口音,还戴着眼镜,在日伪重兵围堵下寸步难行。”李升便让他摘掉眼镜,扮作哑巴,对外以“父子”相称。凭借李升长于世故的机灵和“邮政”背景带来的掩护,他们一次次成功穿越封锁线,摆脱盘查。杨靖宇、赵一曼等抗联名将,也曾扮作李升的“儿子”“女儿”或“儿媳”,在他的掩护下安全转移。“在《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中,父亲用整整8页来书写两人在抗战时期的交往,并亲切地称呼他为‘老李头’。”冯仲云长子冯松光说。

  “李快腿”的智慧

  地下交通工作,既需大智,亦需大勇。

  中共吉林特别支部书记李维民在回忆录《地下烽火》中,详细记载了一次惊险的“糖桶行动”。

  那是1934年的夏天,李升奉命将中共满洲省委重要文件送往中共汤原县委。他精心伪装成去哈尔滨“走亲戚”的汤原地主:头戴白色礼帽,身穿灰布大衫,手提两瓶虎骨酒和一桶水果糖。那份至关重要的文件,就巧妙地藏在水果糖铁桶的夹层底部。在开往汤原的轮船上,李升发挥其善于交际的特长,很快结识了一位汤原商号的小伙计,并从他口中套取了不少有用情报。为取信对方,他自称是佳木斯大商号的掌柜。

  船抵汤原码头,舷窗外伪警察严查乘客,烟摊旁的特务虎视眈眈。危急时刻,李升急中生智,行至舱门时佯称钱包遗忘,将虎骨酒和糖桶交给小伙计:“小伙子,你帮我拿着,回头我去你们商号找你。”他返回船舱后旋即被捕。特务们搜遍他全身、反复盘问,却找不到任何证据和破绽,只得将他释放。李升随后寻到小伙计取回物品,顺利将文件送达汤原游击区负责人夏云杰手中。

  1938年冬,71岁高龄的李升接到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寻找在长白山原始森林深处艰苦转战的杨靖宇及其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

  顶着凛冽刺骨的北风,踏着没膝的深雪,李升独自一人闯入茫茫林海。一个多月的生死跋涉,饿了啃几口冻硬的玉米面饼子,渴了抓一把雪塞进嘴里。凭着对地形的熟悉、顽强的意志和“李快腿”的本领,他最终奇迹般地找到了杨靖宇部队,完成了这“大海捞针”般的壮举。

  李升的足迹遍布大小兴安岭,松花江、牡丹江沿岸的山川平原,“李老头”“李快腿”“李爸爸”的称呼在抗联将士中广为流传,成为大家心中最可敬、最可靠的“抗联的父亲”。然而,这位坚强的老人内心深埋着巨大的悲痛。冯仲云早年曾困惑:“谁也不知道他的家乡在哪里,他有没有儿女……有时他只是洒些老泪,用些混乱的话来支吾过去。”其子冯松光揭开了这段尘封的伤痛:落户方正县不久,李升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就被凶残的日伪军杀害了。国恨家仇,更坚定了他抗战到底的信念。

  见证胜利

  隐蔽战线的斗争,时刻与死亡相伴。李升多次被捕,又数次机智逃脱。但1938年,命运未能再次眷顾这位七旬老人。因叛徒出卖,李升在途经依兰县时不幸落入敌手。

  敌人为了撬开这位“抗联之父”的嘴,获取抗联的核心机密,用尽了酷刑。最令人发指的是,他们将李升塞进一个布满锋利铁刺的笼子中,施刑者疯狂地滚动铁笼。铁刺无情地扎进老人的皮肉,鲜血淋漓。然而,任凭敌人如何折磨,李升始终坚贞不屈,咬紧牙关,未吐露半点儿党的秘密。无计可施的敌人,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判处他10年徒刑。

  在漫长的牢狱岁月里,李升的身体饱受摧残,但他的革命意志从未消沉。他怀着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顽强地活了下来。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被囚禁7年之久的李升,走出了地狱般的牢门,重新投入党的怀抱。

  东北解放后,松江省政府为李升提供了位于东北烈士纪念馆后身的一处居所,让这位饱经风霜的革命老人安度晚年。

  得知李升尚在人世,李敏激动万分,恍如梦中。当她赶到李升住处,看到当年护送自己、健步如飞的“李爷爷”已是满头银发,胡须皆白,双手拄着拐杖倚坐在炕沿时,再也抑制不住泪水,扑倒在他膝上失声痛哭。李升也老泪纵横,抚摸着李敏的头,哽咽道:“你还活着啊!我差点没死啊,死了就再也见不到你了……”这一幕,穿越了战火硝烟,凝结成超越血缘的深情。

  1951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两周年之际,李升作为东北抗联的代表,赴北京参加盛大的国庆观礼。在北京,他见到了阔别多年的老战友冯仲云夫妇。冯松光珍藏着一张拍摄于那时的珍贵黑白照片:照片中,李升坐在前排左侧,虽显老态但精神矍铄;冯仲云站在第二排,两人脸上都洋溢着重逢的喜悦与自豪。这张合影,定格了一位传奇交通员与战友的相聚,也见证了一位忠诚战士的无上荣光。

  “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隐蔽战线可以说是一条红色血脉,加强党对抗日武装的领导,推动游击战争迅速开展,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的历史贡献。”边清山说,以李升为代表的战斗在隐蔽战线的英雄们,他们的信念——“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与他们的智勇故事,将永远被铭记。

责编:姚晟琦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