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都市圈合力竞逐低空经济赛道
城际低空救援、物流、观光等将加速成为现实
本报讯 记者金晓玲报道 一条航线连接多市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满足城际救援、物流、观光等多种需求,这样的构想若要成为现实需要多地协同发力。在8月6日召开的沈阳都市圈第四次书记市长联席会议上,沈阳市联合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阜新市、辽阳市、铁岭市、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共同签订《沈阳都市圈低空经济合作发展联盟框架协议》。这不仅标志着国内首个都市圈低空经济合作发展联盟宣告诞生,更意味着沈阳都市圈七市一区将实质性推进多领域合作,握指成拳,协力腾飞。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赛道竞逐者众多,前景日渐开阔。不久前,粤港澳大湾区首条超长城际无人机物流航线正式开通,跨越广州、珠海两地,单程飞行距离为83公里,飞行时长约55分钟,相比陆地运输,大幅提升了效率。此前,一条横跨浙江与山东的低空航线成功首飞,被寄予了“低空+物流”“低空+旅游”等多种期望。
我省各市积极行动、迎风而上,提速发展、加快布局。今年以来,沈阳市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多点开花,技术突破接连上演,血液运输、浑河廊道低空观光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首飞、首航场景顺利验证,全球首架最大无人机的关键大部段成功交付。与此同时,在鞍山、本溪等市,“低空+应急”等多元业态融合的新场景不断落地。
如何各展所长、形成壮大合力、提升区域低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记者从沈阳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成立沈阳都市圈低空经济合作发展联盟的目的就在于此。简言之,合作各方将以联盟为载体,充分发挥沈阳作为都市圈核心城市的牵引带动作用,以机制创新破除区域壁垒,整合优势资源,重点在基础设施网络协同、产业创新联动、应用场景共建、要素保障统筹、长效协作运行五个方面探索建立合作模式,构建“安全第一、核心引领、多点支撑、全域协同”的低空经济发展格局,合力打造全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在低空经济的庞大体系里,航线、起降、信息等基础设施极为重要,如同交通网络之于城市,是连接各个环节的关键。七市一区将共同制定沈阳都市圈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沈阳低空基础设施体系为基础,建设“四网一平台”——航路航线网、地面起降设施网、空管设施网、安防设施网及智能网联平台,重点划设公共航路和专用航线,布局通航机场、垂直起降场等地面设施,推进智能网络“平台共享”,为区域低空飞行提供安全高效的服务保障。
有专家认为,如果说低空经济的崛起始于核心技术的突破,那么跨区域、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将为低空经济腾飞提供硬核支撑。依托联盟,沈阳都市圈将建立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机制,推动重点企业及科研机构深化交流合作,整合各方科技成果资源,充分发挥区域社会资本、产业基金作用,加速都市圈低空经济科技成果转化。
基础设施完善、技术创新升级,将加速低空经济在千行百业的融合与渗透。利用都市圈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低空+”智慧城市治理、旅游观光、物流运输、教育培训等场景将不断上新,应急救援、森林防火等跨市域协同作业将提升效能。值得关注的是,合作各方将在空域、气象、通信、导航、监视、飞行情报等方面推动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数据信息互联互通,构建安全、可靠的低空经济长效协作模式。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