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与抗战 | 英雄的名字 闪亮的坐标

  本报记者 陈博雅

  夏日午后,73岁的李吉得推开赵尚志烈士陵园展馆的大门,缓慢走到赵尚志塑像前,先挺直腰板,然后向塑像深深鞠躬。李吉得是朝阳市朝阳县尚志乡尚志村村民,向赵尚志塑像鞠躬,他已经坚持了十几年。

  尚志村是赵尚志将军的出生地,尚志乡尚志村也因此得名。与此同时,这里还有尚志街道、尚志公园、尚志学校……每一个以英雄命名的地点都是闪亮的坐标,“尚志”二字,见证着人们对英雄的追忆。

  面对着赵尚志塑像,李吉得喉结滚动着,像是有很多话要说。从小时候起,李吉得就常听父辈讲赵尚志在珠河成立反日游击队的故事。2008年陵园建成后,李吉得就常来这里看望英雄,他记不清来过多少回,就像记不清听了多少遍故事,每次站在塑像前,他心里都感觉被什么东西灼得发烫。

  烈士陵园依山而建,入口到展馆的62级台阶,寓意着赵尚志颅骨流落62年后归葬故里的历程。拾级而上,松柏掩映间,抗日英烈的英魂长眠于青山怀抱。陵园展馆内,赵尚志的半身塑像伫立在中心,塑像前的地砖被无数前来瞻仰的游客足迹磨得发亮,这些痕迹,都是对英雄的深情缅怀。

  “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被特务偷袭,腰部中弹,血流不止,敌人残忍地将他的头颅割下……”每当讲解员徐丽萍讲起赵尚志牺牲的经过时,人群中总会传来低低的叹息。

  塑像后的墓室庄严肃穆,墙上刻着赵尚志的作品《黑水白山·调寄满江红》:“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待光复东北凯旋日,慰轩辕!”字字铿锵,道尽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

  陵园内,参观者个个脚步轻缓,生怕惊扰长眠的英灵。一群学生列队走过,胸前的红领巾格外鲜艳。他们刚在课本里学了赵尚志的故事,一个小男孩小声跟身边的同学说:“老师说,赵爷爷特别勇敢,冬天没棉衣就裹草席,饿了就吃树皮,总能想出办法打跑敌人。”塑像前,孩子们依次献上亲手制作的小白花并弯腰鞠躬。

  如今,赵尚志的故事还在广为流传,老人们给孩子讲赵尚志的战斗故事,年轻人到纪念馆了解他的战斗经历,群众自发地到他的塑像前献花敬礼,缅怀这位抗日英雄……时间流逝,赵尚志的英雄形象,在岁月的积淀中愈发清晰。

责编:姚晟琦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