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东边山麓下,一片苍翠之中,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巍然矗立,仿佛一位穿越时空的守望者,守护着那段血与火铸就的岁月。
陈列馆展厅内,“还我河山”四个大字遒劲有力。在众多珍贵文物中,一把看似普通的木凳引人驻足——凳面磨得发亮,那是几代人用手掌摩梭出的历史印记。“这是抗联英烈宋铁岩少年时用过的书凳,书桌收藏在库中。”陈列馆研究部主任周浩轻声解说,宋铁岩原名孙肃先,是辽宁地区牺牲的抗联最高将领。这把木凳,见证了他从苦读少年到革命战士的成长。
宋铁岩的孙女孙晓红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奶奶讲过的故事。那是1933年,爷爷最后一次离家时对奶奶说:“孩子长大念完书,一定不能给鬼子做事。”奶奶追问归期时,他说:“三年五年不一定,十年八年不一定,回不回来不一定,不赶走日本鬼子,我是不会回来的。”
这“三个不一定”,成为宋铁岩跟家人的诀别之语。参加抗日后,宋铁岩担任东北抗联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带队西征,严明军纪。1937年2月,28岁的他在本溪老和尚帽子山突围战中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了誓言。
2007年,孙晓红将家中珍藏多年的书桌凳捐赠给陈列馆,“这套书桌凳从爷爷小时候就开始使用,他当年就是坐在这上面学写字、听大人讲《岳飞传》的故事,陪伴他度过了整个小学时光。后来,我父亲、我以及我的女儿小时候也都用过这套桌凳。凳子腿一度损坏,我特意找人进行了精心修补。我觉得让更多人看到这些实物,比留在我们自家保管更有意义。”她说。
“在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和宋铁岩一样,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献出宝贵生命的东北抗日将士有数万名。”讲到此处周浩语气沉重。展厅出口处的英烈墙上,镌刻着312名抗联将士的姓名。“很多人连名字都没留下,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如今,东北抗联精神正在辽宁这片热土上薪火相传。上个月,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与本溪满族自治县委、东北抗战研究会共同开展了“铁骨印·薪火行——革命后代本溪行”主题活动,陈列馆特别邀请孙晓红等革命烈士后代走进机关、学校、村镇,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讲述祖辈抗战的故事。
紧邻陈列馆的抗联中学里,每个班级都以抗联英烈命名,学生们组建宣讲团,将抗联故事化作青春誓言。学校团委书记王浩说:“学校用抗联英雄的事迹感染和鼓励学生奋发图强,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奋斗之志。”学校的优秀学生表彰墙上,抗联英雄格言与少年们的笑脸交相辉映,仿佛跨越时空的对话。
如今,孙晓红一有空就回到本溪县,为乡亲们讲述爷爷的故事。抗联将士们用生命熔铸的精神丰碑,正通过一张书凳、一段故事、一堂课,在新时代焕发光芒。木凳无言,却见证了从“还我河山”到“山河无恙”的光辉历程,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视频摄制:王敏娜)
记者:王敏娜
责编:李莹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