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戏文在记忆里 乡情乡韵在日子里

  为游客量身定制短剧成为戏台村新开发的旅游项目,颇受游客喜爱。图为导演杜君(左一)为游客扮的演员说戏。

  戏台村房前屋后绿植环绕,颜值爆表,村路两侧的鲜花景观带与错落有致的民居相互映衬,成为兴西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长廊。图为村口的标志建筑。 (受访者供图)

  农民画家董新华和她创作的《九十九朵牡丹图》

  本报记者 吴丹

  提示

  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的北方代表,兴城市三道沟满族乡风景很美,这里的戏台村以保存完整的村落格局与传统建筑特色著称。从花卉景观路的铺设、红色文化旅游的开发再到绿水青山农家院的打造,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落发挥着辐射作用,为新时代“山居图”涂抹新意。

  三道沟满族乡

  位于葫芦岛兴城市。获评辽宁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省乡村旅游重点乡。下辖戏台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壹 老戏台 一端是童年一端是乡愁

  “为什么叫戏台村,我怎么没看见戏台?”记者的提问难倒了身边的年轻人。“你等着,我给你找人问去!”他话没说完就跑开了。不一会儿,他开着三轮车“突突突”地回来了,车斗上端坐着七旬老者高振忠,手里提着一根拐杖。

  “看到道边的龙王庙没?那旮旯就是过去的戏台。”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记者注意到一道水泥矮墙围着的一座庙。“我十多岁的时候这戏台还在呢,长8米、宽8米、高1米,条石砌成的。赶上夏天农闲那阵儿——对,就眼下这个时候,才热闹呢!唱二人转的、说大鼓书的都聚在这儿,那叫一个绝!一开口就把大家的魂儿都勾走了。”讲到这儿,高振忠原本略带嘶哑的嗓音也透亮了几分,“原来咱这地儿有大集,所以来往的人就多,民间艺人也以此为据点。我跟你说,这戏台子可气派了,旁边还有俩粗壮的石柱……”在他的回忆里,老戏台就是童年和快乐的代名词。

  关于老戏台的由来,村里人都能讲上几段。三道沟乡宣传委员闫宏达提供的史料里记载,在清朝末年,戏台村所在地叫二道沟屯,某年这里遭遇旱灾,百姓们祈雨,还愿。事后,家家户户出钱、出力搭建了这座正方形的戏台。大戏开唱,吸引来四面八方的观众和戏迷。从此,二道沟屯就成了这一带唱戏、说书等文化活动的中心,戏台的美名也由此传扬开来。

  记者研究发现,戏台的繁荣与地理位置、商贸根基颇有渊源。早在明末清初,这里就有人定居,形成规模较小的自然村。清朝修筑柳条边,这里成为蒙东地区来往辽西沿海进行商贸交流的重要通道。商贩们往来不绝,带来了文化繁荣。

  “戏台村有8个自然屯,有的屯地处要道、人来人往,有的屯处在深山、人烟稀少,最终这些屯合并成了戏台村。而戏台无疑是最活跃的文化枢纽,除了演戏,这儿还是一个话家常、连乡情的地方,承载了数代人的集体记忆。”村里老者的讲述让一旁的年轻人听得津津有味。后来,因为大集搬到了他处,老戏台少有人来,便被拆除了。原基石尚存,原址上建了龙王庙。除了古迹外,附近还有兴城县民主政府旧址等遗迹。

  天色见黑,戏台旧址后面的人家点亮了一盏盏灯火,电视机里的唱词传出院落,传得老远。这座清代兴起的古村,经历了数百年岁月的洗礼,流淌着古韵。高家小河灵动的水流滋养着这片土地,近百年树龄的大柳树撑起葱茏绿荫,青山绿水温柔地庇护着整个村落。丰富的民俗活动、红火的红色基地等,激活了戏台村的文化磁场,乡愁在光与影、声与情中有了新注解。

  贰 乡史馆 留住历史记忆留住根脉

  锈迹斑斑的铁铧、整整齐齐的手抄家谱、清朝的门牌……一个个老物件躺在展柜里,仿佛在诉说着前尘往事。

  戏台村有一棵百年古柳,系着红绳,柳树下便是三道沟乡乡史馆所在地,古香古色的外形、艳丽的红灯笼以及“辽西红色文化教育研学基地”“绿水青山游客服务中心”等醒目的牌匾,都显示出它的蓬勃活力。

  “你看,这是铧范,是做铧的模子,辽金时期的。还有铜钱、烟袋,等等,这么多旧物都是从当地百姓家里收集来的。”一见到记者,馆长苗壮就打开了话匣子,如数家珍般地介绍起来。

  从2021年筹建乡史馆开始,苗壮就经常走门串户,谁家发现了有故事的老物件也都愿意跟他提一嘴。“我不能辜负了乡亲们的信任,不仅要收藏好这些展品,更要深入挖掘它们的内涵,让每个走进馆里的人都能感知三道沟的乡愁乡情,见生活、知春秋、向未来、促发展。”他说。

  虽然不是专业的解说员,苗壮的讲解却很吸引人,有趣的故事和传说一个接一个,浸润着泥土的气息。“这块石头来头可不小啊,这是陨石残块。据说坠落在三道沟村于家大院附近。那地方在清朝时是给皇帝养马的军马场。几代人口口相传,当年陨石坠落于此引起巨大轰动。”

  “再瞅瞅,认识这‘足球牌’香烟吗?是上世纪20年代生产的。这个烟标有段故事——于家后人前两年给馆里捐了一个老镜柜,后来发现镜片后头夹着一封旧邮件,是从当时的奉天小西门邮出来的。这个旧烟标和老报纸就藏在里面……”指着颜色已经泛黄的展品,苗壮越讲越起劲儿。

  75岁的于连中自称是三道沟老于家的第11代后人,对于老一辈人讲述的清朝军马场故事仍有记忆。他指着不远处被玉米地簇拥的老墙说:“那道老墙就是养马庄的围墙,是原汁原味的,也算是清朝兴衰的见证者。”对于收集物件共建乡史馆的行动,当过村主任的于连中认为很有意义,“勾勒乡村自然面貌、记录乡愁乡情、展现村落神韵,大家都支持。”

  一名小学生饶有兴致地翻看小人书《梨树沟大捷》,兴奋地说:“妈妈,我在课本上看过这段故事,原来就发生在这儿啊!”展板上记载,解放战争时期,三道沟乡打响了解放辽西第一枪。同时,三道沟乡也是兴城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第一届兴城县民主政府所在地。

  村庄里响起高亢热烈的鼓乐声,新开工的房屋在老墙根旁拔地而起。人们在绿水青山的底色上,用勤劳和聪慧晕染出鲜活的生活图景。作为辽宁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乡镇,三道沟乡住着不少乡土艺术家。住在三道沟乡黑沟村、今年79岁的董新华便是其中之一,她建的小画室里飘着墨香。“这可是我们村有名的画家啊,画啥都像!”村里人这样夸赞。董新华笑得合不拢嘴,热情地展开一幅又一幅得意之作,忙不迭地介绍:“这画上有99朵牡丹,我用了两个月画出来的。”坐在炕头上,闲不住的她又操起剪刀,三下五除二,就剪出一幅《喜鹊登梅》,拿到记者眼前,说:“送给你,沾个喜气!”

  叁 短剧游 量身定制自己做主角

  “来,都靠过来,我给你们讲讲戏!这是一个‘御驾东巡’的故事,你演的是皇上,他是船夫,你姐俩儿是住在河边的一对姐妹……”“先给远景,演员不要瞅镜头,表情尽量自然,要有静有动有亮相,明白不?对,你把器宇轩昂的劲儿给我演出来!”7月25日,三道沟乡青山水库码头边上,一群身着古装的男男女女围在导演身边,认真对着台词。另一边,乡史馆馆长、农家院经营者苗壮把手机连上了云台,将镜头对准了他们。

  “第一场第一镜,开机!”随着导演一声令下,游客立刻进入角色,一部绿水青山文旅沉浸游的短剧开拍了。

  不用怀疑,这是在拍戏,是戏台村一处农家院为游客量身定制的短剧游项目。

  身兼导演和编剧的是阜新市诗词学会会员杜君,其实他是来农家院做客的。苗壮则担当起了策划和摄像师,对于这样的短剧拍摄活动他已是轻车熟路。“去年春天开始实施的,目的就是满足游客更加沉浸式的旅游。以前的旅游多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现在游客更渴望成为故事的主角。我们根据游客团队年龄层次、需求的不同,结合我们三道沟乡丰富的资源,设计了好多剧本内容。我们提供服装、道具、场地和拍摄,只要吃住在农家院就享有这个服务,主要为了引流,让更多人了解三道沟乡,了解戏台村。”苗壮说。

  农家院为此购置了上百套服装,设计了历史穿越、诗意田园、红色文化、农家风情等不同题材的剧本,有时候也会即兴创作。苗壮介绍,他还自学了相关技术,“不学不行啊,短剧是一门大学问。”

  “体验感拉满,过了一把当演员的瘾!”游客说。虽然是自娱自乐,客人们都很认真对待每一组镜头的拍摄。次日,三集“穿越短剧”就在苗壮的快手账号上线了。“好山好水好地方!”网友的这条留言在评论区被频繁点赞。

  退休前的杜君是一名法官,现在他把对诗词楹联的爱好与生活、工作结合了起来。剧本中有这样一段剧情:“皇上说,‘朕有一联,请二位来对——红叶落溪,水载秋光流不尽。’月白衫女子略一沉吟便道,‘青山映碧,风携云影意无穷。’”这句蕴藏着对青山水库美景赞赏的对联便出自杜君之手。他认为,简单的观光打卡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面对这么丰富的旅游资源,游客更期待的是能成为一场人生剧本的主角,过一把演戏的瘾。短剧游活动带来的参与感和互动合作感开拓了文旅消费新场景,形成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目前来看,很火爆。

  “炖肉、炖酸菜,来喽!”回到小院,满族特色的“八大碗”已经端上了桌,冒着热气。大喇叭里播放着《六股河的传说》。“咱们刚才演的对对联,不就是‘六股河姐妹’吗?这广播也太应景了!”一群人开怀的笑声飘荡在戏台村的夜空。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吴丹摄)

  制图 隋文锋

责编:王永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