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种”出一个产业

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杜仲树在辽西生根

一棵树“种”出一个产业

  本报记者 刘璐

  初秋,微风。站在葫芦岛市连山区沙河营乡喂牛场村的一处山顶,漫山遍野的杜仲树叶发出哗啦啦的响声,让人身心愉悦。与旁人不同,赵德库的感受中更多了一丝欣慰,作为这片杜仲树林的打造者之一,他们的故事已延续21年。

  2004年,42岁的赵德库回村发展,基于多年学习中医的判断,承包大片荒山种植杜仲。“杜仲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二类保护植物,第四纪冰川侵袭后,杜仲成为仅留存在中国中部的单种属孑遗树种,所以被称为植物‘活化石’,也被后人亲切地称为‘中国树’。在《神农本草经》里更被列为上品。后人都叫它‘植物黄金’,因为它的皮、花、果、叶都具有珍贵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赵德库说。

  不仅能入药,杜仲还是个“斜杠青年”,工业、农业等方方面面都有它“跨界”的身影。赵德库随手摘下一片叶子撕开向记者展示,“这些丝状物是杜仲胶,在叶片和树皮中含量丰富,是我国关键的战略材料,可用于航天器部件、牙齿填充物、高性能轮胎等产品,比一般橡胶的可塑性、密闭性、可降解性都要高出好几倍,市场需求旺盛!”

  不过,由于气候、技术等限制,素有“杜仲不过山海关”的说法。连山区这片10330亩的杜仲林也是目前东北地区面积最大的产地。光是育苗,赵德库就花了4年时间。多年来,为了优化树种,葫芦岛市及连山区林业部门牵线搭桥,引进中国林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围绕杜仲繁育和栽培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目前已成功培育出3种良种,打造出“北杜仲”品牌。经辽宁中医药大学鉴定,“北杜仲”的药效更为出色,质量上乘。

  21年来,杜仲种植棵数增加到42万棵,这片林子也衍生出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茶叶加工厂、中医院、商贸公司、家庭林场等产业形式,带动百姓致富,前景广阔。

  “合作社是2017年成立的,现在有67户156人。百姓通过流转荒山的形式入股分红,农闲时也可以抽空来采茶打零工挣钱。”赵德库说,“杜仲茶很受市场欢迎,我们给北京、沈阳、唐山等地供货,现在一亩地就能有4万元收益。”

  不仅茶叶热销,杜仲胶也是经营发展的一大亮点,“一些北京的科研单位多次来我们这里考察,想要围绕杜仲胶开展合作,如果能成功,将会形成一个新的增长点,这么多年的努力没白费!”赵德库语气里透着激动。

  目前,合作社正逐步打开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拉长产业链条,开展杜仲深加工,生产杜仲牙膏、杜仲籽油、杜仲雄花酒等产品。同时,依托现有山地资源及杜仲林发展森林康养、中医文化、生态旅游等热门产业。2023年,合作社被评为“林业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

  “葫芦岛地区的杜仲长势良好、品质优良,我们要用好这一基础优势,打造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杜仲良种苗木供应地和北方‘杜仲之乡’。”葫芦岛市林业和园林绿化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胡晓舟介绍,“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种植杜仲5000亩,现在已超额完成目标,今年秋天将再新增种植1000亩。”葫芦岛市自然资源局连山分局局长何平表示:“我们将优先协调保障好用地、用水、用路等各项基础设施要素,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责编:李莹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