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拼图补上“辽宁块”

辽博馆藏敦煌文献首次完整出版

敦煌文化拼图补上“辽宁块”

  《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中原卷的墨迹、印章、题跋、修补拼贴处,都作了高清呈现,力求与真迹保持一致。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文并摄

  《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日前正式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首次面向社会完整刊布。这套书的出版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更重要的是,筑牢了辽宁作为敦煌文献收藏重镇的地位,同时也向外界提供了一个敦煌散藏文献整理的“辽博范式”。

  辽宁首次端出敦煌文献家底

  敦煌地处西北,辽宁地处东北,一西一东的两个地方,却因为8月7日一套名为《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的书籍而紧紧连接在一起。

  当天,《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新书首发式在辽博举行,来自国内敦煌学界著名专家及文博界、图书馆界、高校代表共同见证了这套全书的发布过程。

  《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全书共5册,收录文献编号110余号,图版约1400幅。该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首次向社会完整刊布。

  敦煌藏经洞自1900年发现后,大量敦煌文献流散至世界各地,收藏主要集中在中国北京、法国巴黎、俄罗斯圣彼得堡、英国伦敦和日本大阪、东京等地的博物馆、图书馆。就国内而言,京津、江浙沪以及甘肃地区的敦煌文献收藏数量可观。

  近年来的整理与研究表明,就文献价值而言,辽宁省博物馆和旅顺博物馆也是敦煌文献收藏重点机构,辽宁作为敦煌文献重点收藏省份的地位被夯实。

  “辽博所藏敦煌文献来源可靠、流传有序、质量上乘,其中的孤本和珍本可填补敦煌学及相关领域、相关学科的研究空白,对敦煌学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辽博所藏敦煌文献的价值,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这样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辽博馆藏敦煌文献具有多重价值,就学术价值来说,这批资料涵盖了南北朝、隋、唐、五代几个重要时期,涉及宗教学、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多个学科,与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机构收藏的敦煌文献异地同源,是当代敦煌学研究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其中不乏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孤本和珍本,如《大乘起信论广释》卷上并序等,可为社会史、文学史、佛教史等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新材料和关键史料。

  文献价值上,其内容涵盖阿含部、本缘部等诸部,囊括经、律、论三藏以及佛教活动文献、禅宗文献、疑伪经等,还有道教文献、史籍和书仪等。部分内容未见传世,具有重要补遗和校勘价值。

  艺术价值方面,其中的一些书法珍品,如唐《恪法师第一抄》《龙朔二年写经》以及部分南北朝写本,极具书法艺术价值。《恪法师第一抄》以草书写就,用笔保留章草的滞重古朴,结字、气韵与唐代孙过庭的《书谱》相通,有今草的诸多印记,展现出作者娴熟的用笔技巧和深厚的草书功底,不仅是敦煌写经中的草书经典,也是辽博的镇馆之宝之一。

  记者了解到,此前旅顺博物馆也首次以高清全彩方式完整公布了馆藏14件敦煌文献图版。该馆所藏主要来源于大谷光瑞探险队收集品和罗振玉旧藏,大多为佛教典籍,其中早期禅宗文献《旅博本六祖坛经》尤为珍贵。

  “辽博范式”让文物触手可及

  此次《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的出版,是我省所藏敦煌文献的活化利用。不是让文物永久安静地躺在仓库里,而是让它们动起来、活起来,被人所熟知,一直是我省追求的目标。

  这套书高清还原、与真迹保持一致,让人翻阅过程中如览真迹。记者了解到,为保证全书印刷质量,印刷环节力求尽善尽美,文献中原卷的墨迹、印章、题跋、修补拼贴处乃至装裱边缘的残存痕迹,都作了高清呈现,力求与真迹保持一致。

  对此,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高度赞扬,他表示,这套书首次采用高清印刷,为后续学术研究提供了精准资料,最重要的是,为观众提供了“双手触摸文物”的真实感。

  辽博这批敦煌文献大多是名家挑选的精品,不论从版本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属敦煌文献中的上乘。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吕健看来,《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的出版,创造了散藏文献整理的“辽博范式”。

  吕健解释,这套书不只是简单影印,而是建构了一套基于馆藏品特点的高水平的、系统的整理标准,它的出版为“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提供了鲜活样本。比如,辽博对文献的综合阐述、对国际敦煌文献的缀合研究,都对接下来的散藏敦煌文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再如对文献收藏轨迹考证,这些题跋本身就可以视作一部早期敦煌学研究史。“敦煌‘文化拼图’由此朝着最终完成迈进了一步。”吕健说。

  文物活化利用的前提,是以专业、严谨的文物研究为基础。辽博研究员郭丹作为本书编著者,完成了辽博馆藏敦煌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

  她表示,辽博馆藏敦煌文献主要来自东北博物馆旧藏,此外还有一部分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自上海、长春以及辽宁省文物店购藏。“在整理过程中,最大的难点莫过于文献本身的真伪以及是否来自敦煌藏经洞,因为辽博藏敦煌文献除少数确定为罗振玉旧藏外,大多数的来源是不明确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整理过程中用了很大的精力进行了缀合研究。”

  经过大量的文献调查,最终与英国、法国、俄罗斯以及国内的诸多收藏单位如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天津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北京大学、南京博物院等找到有缀合关系的文献数量多达百余号。通过与已知敦煌文献的缀合,表明辽博藏敦煌文献的来源地为敦煌藏经洞且其中无一例是伪作。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辽博在此次整理敦煌文献的过程中新发现了重要孤本与珍本。如《大乘起信论广释》卷上并序,是前所未见的卷次为 “上”的《大乘起信论广释》,序文中所包含的昙旷生平活动的具体细节,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归文诗四首》(拟)为唐五代文学研究补入新诗四首。这些新材料对学术研究至关重要,将极大地丰富历史、文学、宗教,特别是佛教中国化的研究。

  除了书籍出版这种文物活化形式外,我省还通过展览等形式让观众“换种方式看敦煌”。今年5月,辽博与敦煌研究院共同主办推出“山海有情·大漠鸣沙——在辽宁遇见敦煌”敦煌文化特展,文献、文物与数字技术的完美融合,让这个重磅展览受到观众好评。

责编:李莹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