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的厚重文化是舞蹈题材富矿”

辽宁(沈阳)芭蕾舞比赛火热进行中,本报专访比赛监委会主席赵汝蘅——

“辽宁的厚重文化是舞蹈题材富矿”

  辽宁(沈阳)芭蕾舞比赛监委会主席赵汝蘅接受本报专访。 本报记者 何书凝 摄

  本报记者 吴丹

  核心提示

  她是《红色娘子军》中的第一代“琼花”,英姿飒爽;她是《天鹅湖》里领衔的白天鹅角色。她就是中国国家芭蕾舞团原团长、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大剧院艺术专家委员会顾问赵汝蘅。这一次,她受邀来辽担任辽宁(沈阳)芭蕾舞比赛监委会主席。虽然已经81岁,但她从排练厅走出来时,脚步依然轻盈,满头白发更衬托出那份渗入骨髓的优雅与自信。我们的对话便从这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芭蕾舞比赛开始。

  “只有更多的声音告诉你如何往前走,你才能进步”

  本报记者:这个夏天,当来自世界各地的足尖舞者同时踏上辽宁的土地,您有什么样的期待?在沈阳举办的这次芭蕾舞比赛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

  赵汝蘅:这应该是我第四次来辽宁沈阳了。这次因为有大赛的缘故,特别热闹。我这次来的心情也是不同的,更加激动高兴。辽宁(沈阳)芭蕾舞比赛的举办是件大事、好事,通过赛事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搭建跨文化对话桥梁,意义重大。所以,我也特别愿意跑来参加这个“热闹”。

  这一赛事跟我们在北京做的芭蕾舞比赛不同的是将专业和非专业的比赛交叉进行,体现了芭蕾在中国普及的迅猛发展。所有参赛选手能够通过比赛,互相促进,进一步激发竞争力,也使得整体水平从基础层面就得以提高,并有助于新人的发掘和成长。况且,此次赛事邀请了具有丰富经验的国际评委坐阵评审,对专业选手无疑是非常大的鼓舞。

  如今,世界各地舞者的弹跳、旋转等技术以及艺术表现力,都发展到了更高的层次。所以我来看比赛,也是一种学习过程。不仅是看选手的表现,也是和老师们在一起探讨如何指导选手在很小的年龄完成更多高难度的技术、准确地展现艺术表现力。

  本报记者:您认为,为什么这样一场高规格、高水平的国际性芭蕾舞比赛会落户辽宁?

  赵汝蘅:举办国际性芭蕾舞比赛,对于进一步营造辽宁浓厚的艺术氛围、塑造辽宁对外形象有重要意义。从芭蕾艺术普及角度讲,大赛为来自社会的业余选手以及广大观众都提供了高水平的审美范本,有助于提升大众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通过感悟芭蕾舞艺术的文化内涵,来不断提升审美精神境界。

  辽芭是涵育顶尖芭蕾人才的“冠军梦工厂”。这是举办大赛的底气和基础。辽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可供挖掘的舞蹈题材是很多的,而且能够挖到很多好东西。这次比赛请到了很多国际顶级评委、专家,他们从过去对中国芭蕾的不了解不认可,到现在都愿意到中国来,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我相信这次会听到他们最真切的看法和意见。而且,我觉得我们不怕不同的意见,只有更多的声音告诉你如何往前走,你才能进步。

  “辽宁韧劲十足的特质和芭蕾始终有精神上的联结”

  本报记者:是什么触动您欣然受邀来担任本次比赛的监委会主席?辽宁芭蕾给您留下哪些深刻的印象?

  赵汝蘅:我所工作的中央芭蕾舞团与辽芭有很多充满情谊的交流。因此我对辽宁芭蕾的关注,也像家人一样的关注。辽芭敢于大胆创新,在人才培养方面,辽芭的芭蕾舞蹈学校是给全国芭蕾舞团输送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我参加过很多国际比赛,并担任评委,中国选手特别是来自辽宁的男选手特别突出。这些年看到辽芭创作的新剧目和孩子们的成长,我很欣慰。无论塑造什么角色,他们身上始终有东北人的闯劲儿和积极向上的拔节之力,不服输,做就一定要做好。因此说,辽宁韧劲十足的特质和芭蕾始终有精神上的联结。

  有人才有剧目,是一个专业芭蕾舞团必须要有的。因为我们的任务就是出人、出戏,而且一定要出好,为观众服务好。我觉得不管是中芭、上芭、辽芭,这三大团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是很好的。那么大家互相竞争,可以让中国芭蕾舞事业更上层楼。我希望更多地打开眼界,像今天这样举行国际性的大赛,让很多的第三者来看,给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我们更好地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本报记者:在您看来地方院团打造原创剧目IP的关键是什么?

  赵汝蘅:在我看来,真的不必区分中央院团或地方院团,我也不太愿意用“打造”二字。我觉得创作本身是需要创作冲动的,需要以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东西为根基来激发艺术共鸣。不管是哪儿的院团,就拿作品说话。只要观众喜欢,只要故事、音乐、表演达到相当高的水准,那就是好的。

  本报记者:您一直致力于用芭蕾艺术讲好中国故事,在这方面您对中国芭蕾的发展有哪些更好的建议?

  赵汝蘅:要更加重视对编导人才的培养。过去那个年代,我们之所以有经典舞剧《红色娘子军》,就是因为有好的编创队伍,这个队伍能够用很好的文学修养来架构起剧情。我觉得,把发掘于生活中的好故事用肢体语言在舞台上表现,首先是需要有文学根基的。其次,也需要有对音乐的深入认识。现在的一些创作就不太重视音乐。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创作者应该懂音乐,同时还要懂美学,懂得如何让舞台上的布景、色彩跟故事融合在一起。编创者也应该打开眼界。我们不能老让跳西方古典芭蕾的人给我们编舞,而应该用我们自己的人。所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全面发展的新型创作人才是重中之重。

  “没有对这门艺术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就可能走岔路”

  本报记者:从学生、舞者到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这一步步走来一定有很多感悟,您最想对如今学芭蕾的孩子们说些什么?

  赵汝蘅:现在小孩的学习条件是不一样的,家庭、社会对他们都有影响。我觉得只要进入这个领域,第一条件就是爱。没有对这门艺术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就可能走岔路。我们那时候单纯得像一张白纸,踏入这条芭蕾之路的时候,并没有受各种名利因素影响。我们爱芭蕾,甚至到了现在的年龄,还在追逐它。所以我觉得要引导孩子们真正热爱芭蕾,不是为了名和利,只有热爱才能支撑你无限接近理想。因为芭蕾似乎是永远达不到最完美状态的一门艺术,它呈现在观众面前,容不得有一点点瑕疵。只有平时付出足够的努力,才能达到心目中的完美。

  对我个人来说,回想自己走过的这一程,不管是当学生、当演员还是当领导,我觉得对芭蕾事业的热爱,是底线。

  本报记者:您的生命一直与芭蕾交织在一起,那么退休后比如近些年您的生活、工作重心是什么?

  赵汝蘅:我经常通过网上获得最新的信息,特别关注国内各个团的发展,同时也特别关注国际上的竞技比赛。但我不认为谁转的圈多,就一定需要我们现在去学、去突破,我觉得旋转始终要为艺术服务,为角色服务。我之所以希望中国的芭蕾舞团能够携起手来共同发展,是因为中国芭蕾在世界上是很特殊的存在。最早带团到国外去,外国人不理解中国芭蕾,甚至把我们放在边远郊区演出,到了后来他们请我们到巴黎歌剧院等艺术殿堂去演出,作为中国人,这种自豪感是难以言表的。中国人表现能力是很强的、表演是很细腻的,中国舞蹈艺术特别丰富。以芭蕾为媒介开展国际交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芭蕾散发的独特艺术光芒,于我而言这个过程是很享受的。

责编:李莹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