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航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不断涌现,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数字文明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AI技术正以新的范式和形态,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书写着人类文明发展新纪元。面对新形势新需求,要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文化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掘文化资源,提高数字文化产业品质内涵。
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供技术支撑。中华文化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与文化基因,既要薪火赓续、传承守护,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近年来,从《黑神话:悟空》到《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中华文化为精神内核,乘着人工智能的东风,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抽象符号转化为人民群众更喜爱、更容易接受的文化形态,在保留其文化内涵与逻辑结构的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数字化重构,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推动人民公平享有多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可以说,人工智能作为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推动了文化形态的创新构建,发挥了科技引领作用。
面向未来,更好以人工智能提升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充分发掘中华文化资源,提取文化元素、符号和精神标识,借助人工智能全面梳理中华文化资源,为准确呈现中华文化精髓奠定基础。要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多样化转化,使流传在古籍经典、民俗传说中的内容得到具象化体现。要构建人工智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应用场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沉浸式体验、交互式传播等创新形式走进现代生活,更好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推动中华文化在数字时代实现活态传承与价值提升。
为推动文化创新拓展实践场景。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科技引领作用,根据产业发展的不同特点实现有针对性的系统布局。在文化发展层面,人工智能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其所生成的新的实践范式与生产模式正在引领文化发展走向全方位、深层次变革。在文化内容创作领域,人工智能凭借突出的多维度信息处理能力与多模态内容生成能力,极大降低了艺术创作的门槛。在文化互动体验领域,人工智能进一步拓展了文化应用场景,开发了文化体验新模式,让人们深刻感受到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魅力。人工智能对各类场景的复刻与应用,为文化体验开辟了新道路与新领域,也为人们学习文化知识提供了新途径与新方式。AI技术推动了文化产业与科技、制造、旅游等领域深度融合,催生出各类“文化+”行业新业态。
踏上新征程,人工智能与文化的融合仍需向纵深突破。一方面,需强化AI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能力,把古籍文献、口述历史进行跨时空语义关联,让散落于经史子集的文化内容“重获新生”,变成大家看得懂的内容。另一方面,需给AI定好规则规范,建立包含历史考据、艺术审美、民族情感的评价体系,防止文化符号的误读与滥用,确保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化内容尊重历史本真、契合文化内核。通过系统化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活化、建立标准化伦理审核机制、打造技术与人文协同的创新生态,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人工智能真正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数智化发展,为文化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拓展广阔空间。
为文明对话打破文化壁垒。人工智能可以是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在国际文化交流层面,AI技术以技术的普适性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将文明对话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共创”,打破了文化壁垒,推动了文明对话的深度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AI技术的语言处理技术与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有效地突破时空限制,为不同文明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搭建起“智慧桥梁”,实现文化传播的精准联结。在这个过程中,AI 技术通过打造人人可参与的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文明交流里“中心主导、边缘从属”的旧模式,让不同文明都能以平等的身份对话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传播领域,AI技术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诱发了诸多矛盾。人工智能赋能文化创新的本质不是追求文化趋同,而是通过数字化手段为不同文明间践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拓展文化场域。要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人工智能治理方案,对照这一基本要求,推动AI技术在加速迭代中不断自我完善,有效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要求,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本文为202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委托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研究”(L24AWT014)阶段性成果】
责编:李莹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