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 马仕海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师,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这为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重要遵循。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具有关键主体作用,要推动教育教学理念、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变革,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向更高质量迈进。
深刻理解高校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使命
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新形势,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师,是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性支撑。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力度不断加大,但仍存在关键领域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科研任务与工程能力培养脱节、顶尖人才缺口大等问题,必须把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作为赢得未来的关键举措。
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高校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是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主体。卓越工程师培养是涉及多学科交叉、多行业、多领域、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只有用好高校这一重要阵地,用好高等工程教育这个主渠道,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高校自身优势特色进行培养模式和培养导向设计,才能持续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学把握高校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现实要求
加大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力度,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高校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系统思维,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扩大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供给规模,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供坚实保障。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新时代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锚定自主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不断优化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培养工程师中的重要作用,将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纳入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和重点工作任务,创新教学理念、优化学科设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系统思维。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系统思维,充分调动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主体力量,遵循工程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深化产教融合,系统构建专业核心课、校企合作课、工程实践课等多层次高阶递进的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体系,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招生、课程、教材、导师、毕业、评价等全系列标准体系建设,探索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走出一条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之路。
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向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为他们成才建功创造条件。”卓越工程师的成长成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极端重要性,加强顶层设计,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充足的资源配置和改革条件。要营造见贤思齐、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创新争先的浓厚氛围,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等,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深耕工程领域,努力成长为卓越工程师队伍的一员。
积极探索高校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实践路径
卓越工程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具备突出的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同时也要具备家国情怀、心系民族复兴。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大力培养造就支撑制造强国的卓越工程师队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
坚持立德树人,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离不开精神品质的塑造。要强化思想引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使爱党报国成为卓越工程师的精神底色。要坚持“四个面向”,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引导学生学习老一辈工程师的奋斗精神,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使命,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韧不拔的定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服务国家战略自主培养人才。高校要加强有组织科研,瞄准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方向,打破学科壁垒,强化实践教育,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持续在人才选拔、课程改革、专业能力培养、长效机制建构等方面创新,引导学生深度参与重大工程,从工程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用科学理论解决工程问题,不断完善自主培养体系,着力培养立足行业领域前沿、善于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的卓越工程师,凝心聚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高质量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更好服务创新发展需要。
强化校企合作和产学研融合。工程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综合性,这决定了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走出学校,融入产业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卓越工程师,必须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要凝聚高校和企业双方力量,合力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高校要与科技领军企业、高科技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强沟通合作,在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方案制定、学科专业调整、课程体系优化、专业教材编写、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实习指导、评价方式改革、科技成果转化、职工继续教育等方面发力,加大“引产入教”“引校进企”“以产促教”力度,不断培养大批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本文为202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研究课题(L24BED011)阶段性成果】
责编:李莹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