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书写现代化人民城市新篇章

  满小欧 李丹

  核心提示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地位举足轻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会议围绕城市发展理念、方式、动力、工作重心和方法提出“五个转变”,部署七方面重点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坚持系统观念,夯实城市发展根基

  城市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空间。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处在从增量扩张向提质增效的历史性转型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这为中国城市发展锚定了目标方向。未来,衡量城市发展成效的标尺不再是规模、速度,而是居民获得感、生活便利度。城市规划与建设将更加关注人群分布、生活圈构建与服务可达性,实现向精细化治理的转变,城市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特色发展、治理投入和统筹协调。

  城市发展是产业、人口、生态、文化等多种要素联结耦合成的高度复杂的社会系统,我国城市发展面临功能重构、空间转型、人口变化与治理转型等多重挑战,必须以系统观念统筹各类要素资源,确保城市发展有序、高效与可持续。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来系统谋划、建设和治理,打破部门壁垒,整体谋划、协同推进、系统治理,夯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城市规划是城市工作的首要环节。坚持系统观念,要推动“多规合一”,强化战略导向、底线思维,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预留城市弹性空间。在城市建设方面,要转向提质增效,坚持适度发展、绿色低碳导向,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零碳建筑、城市生态修复等技术,打造绿色宜居的人居环境。在城市管理方面,要坚持数字治理与精细治理协同推进,构建以数据驱动为核心、协同高效为目标、人民满意为标准的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承受适应能力强、恢复速度快的韧性城市,做强“智慧大脑”,打通安全治理“神经末梢”,有效提升城市发展智能化水平。

  深入推进城市更新,推动城市功能完善

  城市更新是城市转型发展的核心环节,也是提升城市价值的重要抓手。要坚持“留改拆”并举、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微更新,推动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城市更新是综合考验城市治理理念、能力与方法的系统工程,要从制度设计、机制构建、社区参与、公共服务、文化保护等多个维度入手,推动城市更新与功能完善。

  要聚焦民生关切,优先改造老旧小区、菜市场、口袋公园等空间,提升市民日常生活品质。要注重片区统筹和系统设计,将城市更新与产业转型、公共服务提升、历史文化保护协同推进,通过“一体化设计+项目化导入+平台化管理”路径,推动城市功能系统化完善。比如,一些城市通过推动旧厂房更新为产业园区、文化街区,不仅实现了空间再利用,也激发了城市发展新活力。城市更新不只是物理空间改造,还包括对城市空间资源重新调整配置,要通过机制创新、政策支持和金融撬动,引导社会资本、居民自治组织共同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更新新格局。

  增强城市韧性,筑牢安全发展底线

  随着城市人口高度集聚与气候风险不断加剧,公共安全已成为城市治理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彰显要以全周期管理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建设更加安全的韧性城市。

  建设韧性城市不仅提高突发事件的防御能力,而且体现一个城市面对不确定性因素时的组织能力、治理能力与制度适应能力。在城市安全治理上,要推动城市安全从“静态防守”向“动态预防”转变,从部门分割走向整体联动。一方面,应深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加强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防洪体系与内涝治理、健全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机制,引导城市建设注重结构安全、生命安全、日常安全的深层治理,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另一方面,进一步强调预防为先、联动协同、弹性响应,在各类风险挑战中提升城市整体的韧性能力。

  加快数字赋能转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在城市管理日趋复杂、资源配置面临挑战的当下,数字化是一种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变革力量。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智慧应用场景开发,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实效。

  要建设城市“数据底座”,打通“城市数据中台”,推动数据采集、整合、流转、共享的标准化、法治化、系统化,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要加快智慧场景落地,以智慧交通、智慧应急、智慧环保、智慧养老等为抓手,提升服务精准度与效率。同时,还需防范“数据孤岛”与“算法偏见”问题,确保城市治理技术工具的透明、可控、公平。探索建立公共算法审查、城市数据产权、数字伦理治理等制度,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构建区域联动格局,促进城市协调发展

  城市发展不是“孤岛工程”,而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相互依存、互促共进。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平台,推动城市间在功能定位、产业协作、交通网络、公共服务等方面形成协同互补、错位发展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效能。

  区域协调发展首先要强化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要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在基础设施互联、产业链协同、科技创新共享等方面发挥战略支点作用。要推动中小城市和县域城镇增强自身发展能力,聚焦特色优势、明确功能定位,打造若干具备区域支撑力和产业承载力的城市节点,实现“大中小”城市梯度合理、结构优化。要积极推动超大城市“瘦身强体”,通过“主城+副中心”“城市+郊区”组合发展,缓解人口与资源的集中压力;支持中小城市依托特色产业和生态资源培育差异化竞争力,推动形成“高质量+多样性”的城市体系;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实现轨道上的都市圈、数字化的区域网;要进一步强化产业协作与要素共享,构建“城市极核—产业走廊—功能节点”的网络型空间结构,通过城市带动、节点联动,实现“一盘棋”推进的区域融合发展格局。

  城市的核心是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城市治理的第一指标,才能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面向未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系统性的任务,要把行动聚焦到高质量发展主线上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城市工作理念、模式、机制、手段的全面升级,努力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本文为“兴辽英才计划”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青年英才项目(XLYC2210053)阶段性成果】

责编:李莹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