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文博场馆暑期被“挤爆”
来自北京、河北、山东、河南等地观众占据省外观众主体
辽博“山海共融 和合共生”主题展成今夏顶流,观众围观的不仅是文物,更是穿越千年的文化共鸣。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摄
本报记者 朱忠鹤 郭平
随着暑期的结束,我省主要博物馆、纪念馆汇总出暑期观众参观“成绩单”。9月4日,统计数据显示,省内主要文博场馆今年暑期观众人数均有较大幅度增长。精彩展览与创新互动成流量密码,贴心服务更收获全网好评,展现了辽宁文旅融合新活力。
“出圈”展览成流量密码
辽宁省博物馆今年7月和8月的观众人数共计97.2万人次,再创暑期新高。这一数字比去年同期增长21.7%,与2023年相比已经翻倍。62天里,沈阳故宫博物院共迎来181.93万人次观众,同比增长26.1%。作为省内主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锦州市的辽沈战役纪念馆今年暑期观众人数达到74.7万人次,这一数字比去年增长46.2%,比2023年增长56.6%。
承载着辽宁工业历史的中国工业博物馆今年暑期的“成绩单”同样引人瞩目。数据显示,今年7月和8月,该馆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39.9万人次。
全省主要博物馆、纪念馆近3年的暑期火爆,与我省逐渐兴起的“文旅热”紧密相关。国内一家主流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我省旅游人次同比增长21.85%,入境游景区预订同比增长超过400%,沈阳、丹东、锦州、鞍山等地增长尤为明显。
今年暑期,丰富多彩的主题展览、线下活动成为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的“利器”。从辽博的“山海共融 和合共生——辽宁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山海有情·大漠鸣沙——在辽宁遇见敦煌”“双窑映辉——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湾与景德镇雕塑展”,到辽沈战役纪念馆推出的“‘烽火少年’辽沈战役情境式军事历史夏令营”“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保护中心主题社教活动”“配水池战斗遗址保护中心研学实践活动”,再到中国工业博物馆推出的“韵美万象——辽宁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等活动,都让观众竖起大拇指。
“作为一家文博机构,既要站在观众视角不断推出精彩展览,还要不断策划推出具有参与性的线下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观众信赖,吸引他们走进博物馆。”在分析近3年暑期观众增多的原因时,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说。
互动出彩成留客法宝
各地涌入辽宁旅游的游客,给辽宁“文化游”“文博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但,如何将观众吸引住、留得住并让他们游得好、点赞多,考验着我省各大文博机构。
“我认为,增加与观众的互动、高标准的服务也是关键因素。”辽沈战役纪念馆副馆长刘芳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省主要博物馆、纪念馆近些年持续推出数字化展览,并通过各种方式让文物活起来、让展览动起来,全新的展览形式,让观众沉浸其中,并在线上自动进行口碑传播。
在沈阳故宫,“雅人深致高士题材绘画展”上,观众穿梭于展厅之间,与“走出画卷”抚琴挥墨、谈诗论道的高士热情互动,体验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身穿白色裙子的演员化身一只只白鹤,在舞台上翩翩起舞,舞台背景是宋代宫殿和无尽苍穹。伴随着悠扬的乐器,演员们婀娜多姿、顾盼生姿,深深吸引了剧场内的所有观众。这是辽博根据“镇馆之宝”《瑞鹤图》创编的情景剧《国宝辽宁》中的精彩内容之一。以馆藏精品文物为创作灵感,改编成舞蹈剧目“搬”上舞台,这个暑假,这种场内沉浸式体验与场外观展的互动,让辽博获得一众好评。“让我对文物有了另一个视角的理解,特别美。”走出博物馆剧场的河南观众王权德啧啧称赞。
记者在省内多家博物馆、纪念馆看到,细节服务也赢得了全国各地观众的称赞。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介绍、免费的开水供应、干净整洁的展区现场,这些都让远道而来的观众感受到了辽宁“文博游”“文化游”的舒适。
据了解,今年暑期,除了东北三省外,来自北京、河北、山东、河南等地观众占据了省外观众的主体。
责编:曹思洋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