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翰博
辽沈大地上,一颗颗创新的种子落地发芽、茁壮成长,助力全省城市高质量发展破解难题、能级跃升。
在沈阳,低空经济“乘势高飞”。螺旋桨声响起,东北首条无人机血液运输航线开航,将救命血液从血站快速运抵医院,为应急救援抢出“黄金时间”。
在大连,能源转型“氢”风正劲。天蓝色车体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在道路上穿梭,一次加满燃料只需15分钟,续航可达300公里,实现零碳排放、零污染。
创新是决胜未来的“关键变量”“最大增量”。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中,创新居于首位,进一步凸显其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十四五”以来,全省上下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牵引,深刻把握增强城市发展动力活力的内在要求,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因地制宜、系统谋划,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让创新驱动发展,让城市涵养创新。
“雨林生态”增强城市动力
如果想感受半导体产业的创新热情,不妨走进沈阳:在这里,拓荆科技的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原子层沉积及应用于三维集成领域的先进键合设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芯源微的前道涂胶显影设备已与光刻机联机运行,成为中高端涂胶显影机国内唯一的供应商;富创精密能够量产应用于7纳米工艺制程半导体设备的精密零部件,是国内精密零部件领军企业。
高效的创新提速产业发展,如今沈阳正推进以浑南“北方芯谷”产业片区为主的“一主两翼”产业空间布局建设,加快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发展,长出一片半导体设备“森林”。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引领城市跨越赶超的核心引擎。而创新生态,则决定着创新和转化应用的效率效能,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沃土。“十四五”以来,辽宁精心培育创新生态,通过坚定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举措,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提质增效、科技型企业的茁壮成长、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的进一步释放,有效提升了城市发展“含新量”。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创新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肩负着突破科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重任,更是支撑产业升级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我省在三年行动中明确提出打造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和沈抚科创园“两城一园”。
走进沈抚科创园,在这块创新“试验田”里,“好苗子”正在拔节育穗。
在辽宁拓邦鸿基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透过无尘车间的玻璃幕墙望去,身着全套防护服的工匠手中的火焰枪喷出蓝白色火焰,超2000℃的焰心温度将石英熔融成晶莹剔透的石英器件,成品的纯度达99.99%。不久前,拓邦鸿基成功通过全球半导体设备龙头企业国际电气株式会社的严苛供应商资格认证,成为中国大陆地区目前唯一获此认证的本土企业,证明其产品在纯度、加工精度等关键指标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一批拓邦鸿基这样的企业、项目在沈抚科创园聚“新”成势。今年上半年,沈抚科创园新增雏鹰企业20家、专精特新企业16家、瞪羚企业6家;有效发明专利数同比增长51.8%,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全省排名第一位。以沈抚科创园为代表,“两城一园”集聚效应加快显现。
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主体,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为了向企业汇聚创新资源,我省通过“企业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平台、人才、金融及成果转化等方面需求。今年首批800多名企业科技特派员已奔赴生产一线。4支“辽创汇”青年创新突击队也深入一线服务创新,设立“科技讲坛”,形成“千军万马”促创新的良好态势。
一系列打造科创“雨林生态”的举措之下,全省城市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新”意更深。今年上半年,全省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3067家,新认定雏鹰瞪羚企业455家,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6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11家。
“关键一招”释放城市活力
不久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部署“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任务时提出,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道出了通过制度创新充分激发城市创造力与活力的关键作用。
“十四五”以来,我省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合作,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不断夯实城市高质量发展基础。
产学研合作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多年来,产学研无法紧密融合一直是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的核心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我省从源头着手,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完善科技激励机制,升级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中试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科技服务机构,打通“堵点”,连接“断点”,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让更多“科技之果”落地生“金”。
中试是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对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高标准建设中试基地,聚焦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依托高校院所、企业、高新区等主体,在14个市及沈抚示范区布局建设中试基地,构建贯通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化应用全链条的中试公共服务网络,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催生出精细化工、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为辽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作为石化之城,盘锦市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础雄厚,具有明显的中试基地发展优势。步入盘锦市双台子区的一片厂区,各式化工反应炉林立,盘锦三力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10万吨/年新材料生产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试是企业从1到100的必经之路,中试基地不仅提供了完备的服务,也为企业节省了资金。”公司负责人介绍,5年前,在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企业成功完成用乙烯三步法制取出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地自成立以来,已帮助多个企业跨越“达尔文死海”。
在我省,更多有针对性的改革创新举措持续涌现,推动科技成果融入产业链,奔向大市场。刚刚起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面临科研经费捉襟见肘的难题。对此,我省全面推行科技创新券制度,力求解决。今后,这类科技型中小企业购买技术开发、试验测试等科技服务都可以使用科技创新券,每年每家企业可获不超过20万元的政府科技创新补贴。
改革创新叠加,成效明显。今年上半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54.3亿元,同比增长22.7%,高于全国9个百分点;全省557家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5.8亿元,同比增长6.6%,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一批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技术合同成交额节节攀升,创新主体业绩向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点燃“新引擎”,澎湃“新动能”,辽宁城市高质量发展正开足马力,加速前进。
责编:王世海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