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秋光肃穆,长风低吟,又是一年英魂归来时。
昨日,3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跨越山海,回到他们赤诚热爱、无比眷恋、用生命守卫的这片土地。
长空之上,中国空军运-20专机使用“跨江50”呼号轰鸣划破天际,4架歼-20战斗机使用“凯旋”呼号列阵护航致敬,桃仙机场架起“水门”为英烈“接风洗尘”,祖国和人民以最高礼仪接英雄回家。
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共有19.7万多名英雄的志愿军将士血洒疆场、壮烈牺牲,许多烈士长眠于异国他乡。祖国与人民始终深深铭记英雄、盼英雄回家。从2014年起,我国已迎回12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1011位烈士回到了祖国和人民的怀抱。接英雄回家既是对志愿军英烈的崇高敬意,更是对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弘扬传承。
辽宁是抗美援朝出征地,也是支援前线的大后方。沈丹铁路,承载着无数战士对家乡的牵挂,驶向保家卫国的战场。工厂车间,机器昼夜轰鸣,每一发炮弹、每一件棉衣,都凝结着辽宁人民“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家国情怀。如今,75年过去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激励着辽河儿女始终不畏艰险、砥砺向前。
山河无恙,因你而安;家国今日,如你所愿。在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更加缅怀那些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宝贵生命的志愿军英烈,永远铭记“最可爱的人”。我们要以实干实绩告慰英烈,雄赳赳、气昂昂,无比坚定、无比自信地向着既定目标迈进,更好报效祖国、建设家乡。我们更要充分用好辽宁作为抗美援朝出征地的优势,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讲好志愿军的故事,特别是把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深度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深深根植在学生的心底,让伟大精神代代相传。
今天的辽宁,正处在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关键时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从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这力量,是面对挑战时的敢闯敢拼,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敢于啃“硬骨头”、突破“卡脖子”技术,让更多“辽宁装备”装备中国。这力量,是面对考验时的坚韧不拔,在改革攻坚的征程上,打破利益藩篱、解决实践难题,以扎实的工作业绩激发振兴动能。这力量,是融入日常的担当奉献,在平凡琐碎的“循环”中,善于乐于做艰苦细致的基础性工作,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一步一个脚印把振兴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山河同念英魂归,浩气长舒万代传。在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激励下,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正锚定目标、砥砺奋进,进一步汇聚起改革创新、振兴发展的强大力量,在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上勇于争先,坚决打好打赢三年行动决胜之年决胜之战,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责编:李 明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