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见传统功力,又显时代新意的327件“素人”作品,吸引了很多人观展。
本报记者 杨竞 文并摄
在辽宁美术馆的展厅里,47岁的烤串店老板姜义站在自己的书法作品前,眼里闪着自豪的光,“是书法让我戒了酒,活得有意思起来。”这位鞍山汉子的心声,道出了辽宁百姓书法展327位“素人”书法作者的共同感悟。
9月10日,由省文联、省书协主办的“墨香溢彩”辽宁百姓书法展在沈阳开幕。327件作品的作者来自辽宁各行各业的非书法专业人士——工人、医生、教师、烤羊肉串的老板、开乒乓球活动室的馆主……他们手握毛笔,在一笔一画的书写中,不仅锤炼了技艺,更找到了生活的支点,乃至改写了自己的人生。
从烤摊到展馆
一纸墨香改变生活轨迹
本次展览共收到参评作品2109件,最终评选出327件作品入展、98位作者入选,参展作者均非专业人士。“每天晚上9点收摊,我就开始练字。”姜义抚摸着展出的作品,感慨万千。这位鞍山烤串店老板曾终日与酒为伴,直到5年前拿起毛笔练书法。炎热的夏天,家人都在外乘凉,他在家坚持写字,挥汗如雨。写完了,挑好的挂在烤串店里,书法作品吸引了不少顾客的注意,顾客一边吃饭一边欣赏书法,通过他的作品,建立起一种情感联系。“写书法使我有了精神追求,家里人也高兴。有顾客喜欢我的作品还主动掏钱买,更没想到我的作品走出烤串店到辽宁美术馆展出。”姜义说。
和姜义一样,擅长小楷的辽阳入展作者王坚也是烤串的,他也一边烤串一边写书法,还义务教孩子们写书法。算这次,他已经两次入选省展了。
辽宁书法走在全国前列,与临帖学古人、学古法是分不开的。1985年,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在全国率先举办临帖班,风雨无阻地连续举办40年,每年一届,全省各市都开过班。临帖已成为辽宁书法的一种风气,姜义和王坚就是受这种风气的影响,他们写书法从临帖开始,姜义临习的字帖是《石门铭》,《石门铭》是镌刻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由王远撰文并书丹、武阿仁凿字,属楷书书法作品。
王坚临的是王宠的小楷,他连续参加两届省书协举办的临帖班,通过临帖班学习,他掌握了科学的临帖方法与取法精髓,使他的书法水平大幅提高。
“此次展出的作品,书体丰富、风格多样,既见传统功力,亦显时代新意,每件作品都饱含创作者对书法的热爱。”省书协秘书长李京臣说。
从球案到书案
一笔一画书写生命新可能
展厅里,展出的作品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备,风格多元,既有深厚传统笔力,又洋溢着时代气象。
辽宁文化基因里有钢铁文化,有海洋渔业文化、有农耕文化,这些文化结合到一起构成的辽宁文化就是立体的、宏伟的,给辽宁书法精神提供了新境界。这些从民间走出来的书法爱好者作品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马晓黎、王怀、丁杰、于华栋、张寅健、赵银伟等,他们的书法不仅有钢铁文化的刚毅,也有海洋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节奏与韵律,更有辽宁书法独特的艺术风格。
书法不能速成,须厚积薄发。辽阳入展作者乔辉是一个开乒乓球活动室的个体经营者,没有人来打乒乓球时,他就在乒乓球案上练书法,一练就是七八年。他擅长行草书,取法二王。“我的字原来是羞于见人的,但我没有放弃,一直在写,有时把自己写的作品拿到辽阳书协找主席团的各位老师看,他们的精心指点,使我的字渐渐有了明显的进步,越写越好。”乔辉说。
展厅里,铁岭入展作者李振的魏碑三条屏《廉颇蔺相如列传》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在学书的路上李振几次想放弃, 在书法教师张洪琦的帮助下,拾回了信心。之后,在铁岭书法家王荐、刘长龙等指导下不断进步。李振参加了省书协第四十届书法临帖班,使他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临帖水平。
丹东作者赵润清是一名工人,但她入展的四尺条作品,虽然只有短短几行,却清雅俊逸,把书法的基本要素彰显得有规有矩。尤其是参加省书协临帖班之后,她的书法后劲更足。“临帖班让我受益匪浅,临帖班上有全国兰亭奖及国展中获奖的书家作指导,没有临帖班,就不会有我的今天。”赵润清说。
如今,赵润清已将书法写到省里高雅艺术的展厅里,她的书法作品越来越引起关注。她在丹东开了一个书法班,教孩子们写书法,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这次书法展超出我们最初的预期,开始有人认为书法是高雅艺术,百姓展不会好到哪里,但通过这次展览我们看到书法真就在民间。我们一直困惑书法人才的短缺,现在看,我们并不是缺乏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眼睛。此次入展和入选的作者是辽宁书法不可或缺的后备人才。”省书协主席胡崇炜说。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