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巴尔虎山 一重红叶一重醉

  秀水河子镇的獾子洞国家湿地公园,是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秋季是前来观鸟的最佳季节。

  “桃山白酒传统酿造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图为酒厂工人正在酿酒。

  法库酿酒历史可追溯到辽代。在大孤家子镇半拉山子爱新觉罗祖家坊的展台上,摆放着辽代酒器具。 本报记者 刘海搏 摄

  本报记者 刘海搏

  提示

  当秋风轻抚辽北大地,獾子洞的白鹤在秀水湖上空划出优雅弧线,将烽火壮歌化作洁白羽翼下的秋日私语;巴尔虎山的枫叶开始变红,影子斑驳;半拉山子村的酒坊飘散着醉人的醇香,非遗技艺让琼浆在酒海中静静沉淀……这里的每一片秋叶都承载着时光的故事。漫步其间,能感受到心灵与历史、与自然的交响,能触摸这片土地上跨越时空的脉搏。

  壹 秋染湿地  万鸟翱翔绘就生态画卷

  都说春日是观鸟的好时节,殊不知,秋季观鸟更有一番风景。秋日的秀水湖,芦苇荡染上金黄,成群的候鸟在湛蓝的天空下低翔。2022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沈阳市法库县秀水河子镇因“秀水河子歼灭战”而有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更因獾子洞国家湿地公园吸引成千上万迁徙的候鸟而享誉省内外。

  秋高气爽好时节,记者看到了獾子洞湿地管理中心巡护队队长张海刚。每年春、秋季节,候鸟经停獾子洞的时候,张海刚都会格外忙碌。每日清晨5时许,他就来到湖边观测巡查。今年秋天,红外相机拍到了十几只被称为“生态晴雨表”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让他格外兴奋——这意味着秀水湖的水质越来越好了。“这鸟可聪明着呢,鸥类是警觉性最高的,青头潜鸭就在鸥类聚集的地方筑巢下蛋,一有人靠近,鸥类乍起,青头潜鸭‘嗖’一下扎进苇塘,所以我们连幼鸟个数都数不清。”他笑着摇头,眼角却满是欣喜。

  作为东北亚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獾子洞湿地最近迎来了它的“主人”。不久前,17只“打前站”的白琵鹭已经抵达。现在,东方白鹳、鸬鹚的雏鸟会跟着亲鸟觅食,浅水区里银亮的小鱼成了它们的“营养餐”,而在9月末以后,白鹭、赤麻鸭等候鸟将会相继出现。鸟们成群结队,来来往往,形成精彩的“秋日剧场”。此时,张海刚和队员们也越发忙碌,他指着远处竖立的警示牌说:“幼鸟一般在浅水区觅食,摄影爱好者如果靠太近,鸟群就会往深水区飞,幼鸟飞行能力差,很容易溺水,所以我们最大的任务,就是把好安全关。”

  “秋日剧场”每天都会在湿地里准时上演。清晨4点许,白鹤、燕类、鸭群的鸣叫声便划破寂静,它们成群结队地飞出觅食,翅膀掠过芦苇尖,带起细碎的金光。“春天风大,鸟类都躲在背风处打盹儿,其实秋季才是观鸟的最好时节。”张海刚指着天空中时不时飞过的鸟儿对记者说,白鹤春季从南方来的时候,翅膀和身上都发黄;秋天回去时,羽毛洁白得像白玉一样,阳光一照,身体仿佛透着光。目睹了那鸟儿齐飞的场景,才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张海刚总说:“看鸟就像看自家孩子,见它们吃得欢、飞得稳、叫得响,心里老敞亮了!要是谁惊了鸟,能把我气得一宿睡不着。”

  夕阳西下,晚霞给湿地点染一层橘红,归巢的鸟群掠过水面,鸣叫声与芦苇“沙沙”声交织成秋日的乐章。在这里,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生态保护的微光,每一声鸣叫都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的礼赞。

  贰 登高探秘  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金秋九月,层林尽染,最是登高好时节。

  “沈阳第一高峰”巴尔虎山不仅是爬山健身、登高摄影的好去处,更是一处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多元文化的宝藏之地。巴尔虎山是辽代萧氏后族重要聚居地、是辽代历史文化重要传承地。这里是辽代宰相韩德让所建的头下军州——宗州所在地。这里流传着“太宗德光拜圣山”和“太后萧绰走宗州”等许多故事、传说。早年间,这里还曾出土过盔甲、箭头、古钱币等文物。2010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这里被专家认定为“辽金时期军事设施遗址。”

  坐落在美丽的巴尔虎山脚下、在2019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的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公主陵村,以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公主陵村,光听名字就知道有故事,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民族融合的辉煌篇章。资料记载,村北的老黑山脚下,埋葬着雍正皇帝的弟弟庄亲王允禄之女——和硕端柔公主。她于雍正八年(1730年)下嫁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七任札萨克郡王齐默特多尔吉为妻,乾隆十九年(1754年)病故,葬于此处。从此,该村被称为“公主陵村”。

  公主陵村所在的四家子乡,更是历史上多民族文化交会的核心地带。巴尔虎山东麓葬有清代叱咤风云的僧格林沁亲王,其陵墓前的青石蟠龙碑是沈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麓的四家子村保留着辽代名相韩德让的文忠王府遗址——辽代宗州城;西麓的王爷陵村,安葬着科尔沁左翼中旗的达尔罕王爷及其家族。这些遗址无声地讲述着北方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交流、融合,也为这座山增添了神秘气息。

  巴尔虎山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御道、兵家必争、兴商通货之地,是清朝满蒙联姻的见证地。当地有登山长寿、拜山中举、祭山祈福等习俗。趁着秋高气爽,记者也登上巴尔虎山,感受沈阳最高峰的钟灵毓秀,寻找那些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秋季的巴尔虎山,是色彩的盛宴:树木将山峦装点得五彩斑斓,漫步山间小径,脚下是飘零的落叶,耳边是秋风的私语,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树叶的清香。站在山顶,辽河平原尽收眼底,平卧的“点将台”、刀削般的“如意壁”、栩栩如生的“金蟾群”、四季流淌的“圣水泉”……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登山之余,遇到三三两两的游客,或夫妻,或父子,或情侣,他们都在这座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踏山归来,路上还可以买点伴手礼。眼下,正是公主陵村主特产——榛子丰收的季节。只要没有村务,村党支部书记张贺龙都会来到村头的特产店,“从2006年开始,我们村利用荒山、荒坡、荒沟种植榛子,在原有560亩野生榛子的基础上扩大栽种规模。每年秋季榛子丰收,家家都是欢声笑语。这香脆的榛子在我心中是幸福和圆满的象征。现在我要为村里增收努力,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除了榛子、蜂蜜等土特产,特产店里还销售一些村民制作的蒙古族风情手工品。“每年秋季,来巴尔虎山的游客会明显增多,希望能够尽量展现我们村的蒙古族文化特色,让游客把喜欢的礼物带回家。”村民说。

  叁 非遗技艺  好山好水淬炼酿酒绝技

  从巴尔虎山脚下的公主陵村出发,不过40分钟就来到大孤家子镇半拉山子村。秋日的阳光洒在连绵的丘陵上,这个以酒闻名的小村落里,连空气中都飘着阵阵醇香。坚持用古井泉水酿酒、沿袭了祖辈的酿酒技艺,这里的白酒衍生出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中的沈阳爱新觉罗皇家博物院不但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基地。中华老字号、祖家坊白酒传统酿造工艺、崔氏木工榫卯技艺……酒厂门厅处挂着的牌匾告诉人们,时光在这里淬炼出了独特的非遗技艺。“造纸坊是做纸的,生产的树皮纸用来糊制酒海,也就是中国传统酿酒工艺中使用的大型储酒容器;酿造坊是酿酒的区域,我们始终保留古法酿酒工艺,从选粮到出酒共18道工序,古法虽繁,却缺一不可。我们的酿造工艺是沈阳市级非遗项目,讲究的就是老手艺。”酒厂经理晁艳军告诉记者,如今的酒坊不仅是酿酒场所,也是网红打卡地。在这里,可以在江南园林般的景区内漫步;可以品尝地道的美食、喝醇香的美酒;还可以在“醒醉亭”小坐,荡一荡秋千,抛开生活中的烦恼;更可以在这如诗如画的风景中,走进古建筑风格的民宿住上一宿,在次日清晨的酒香中醒来。“马上就到‘十一’假期了,‘第八届辽宁特色白酒小镇旅游文化节’将在这里举办,游客可以欣赏歌舞演出、体验酿造工艺、参观酒文化博物馆等,感受大孤家子镇千年酒文化底蕴和秀美的自然风光。”大孤家子镇副镇长解小威说。

  “我们村的水好,酿出来的酒格外好喝。”提到此处,半拉山子村党支部书记徐海昌的骄傲藏也藏不住。在这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中,“老北味”是中国满族白酒传统酿造工艺研发基地之一。如今,酒厂仍然保留着百年泥窖和古泉井,清澈甘甜的泉水是白酒清香绵柔的“秘密”。

  同为酿酒人,在距离半拉山子村不远的孟家镇桃山村,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桃山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窦永强一直在研究酿酒的工艺。跟随窦永强的脚步,记者来到了酿造车间。他说:“我们酒厂一直沿用春秋酿酒、伏天制曲的古法,利用桃山村的优质地下水,在百年老泥窖池慢慢发酵。今天你们是看不到酿酒了,就闻闻曲子吧。”掀开窖池的一角,酒香立刻扑鼻而来。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窦永强积极收徒传承技艺,经常参加各类展示展演活动,桃山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的非遗产品在多个展馆展出,向外界诉说着法库悠久的酒文化和以此衍生的非遗技艺。

  从皇家御酒到非遗瑰宝,匠心在岁月中沉淀出醇香之味。隐藏在山水之间的历史文化名村,藏着辽北的千年密码。那醇厚的滋味,不仅是粮食与泉水的交融,更是一代代酿酒人用匠心书写的文化传承。来这里,赴一场非遗酒香的盛会,让秋日的微风捎来一缕醉人的芬芳。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制图 隋文锋

  秀水河子镇

  位于沈阳市法库县。二〇二二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同年,法库县孟家镇孟家村、大孤山镇半拉山子村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二〇一九年,四家子蒙古族乡公主陵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