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建锋 孙柏鹏
核心提示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第五章《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中,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这为以优化环境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提出了重要要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持续提升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实践充分证明,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条件。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尊重科技人才创新自主权,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为科技人才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积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要持续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弘扬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引导全社会更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赋予科技人才充分的尊重与信任,保障其在科研与创新实践中享有更多的自主权,有效调动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
激励科技人才勇于创新。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集聚国际顶尖科研机构、跨国企业等创新资源,构建跨国界、跨学科的科研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鼓励科技人才自主选择研究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在科研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转化应用及科研经费使用问题处理等方面给予更大自主权,打破行政化束缚,让科技人才敢于在“无人区”开展原始创新。建立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示范基地,帮助科技创新人才把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推向“生产线”,让科技人才的创新成果获得更加广泛的认可和运用,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广泛吸引海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形成敢闯敢试敢干的创新氛围。健全宽容失败机制。探索设立“首次失败免责”机制,为首次失败但仍具潜力的科研项目给予继续攻关机会,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动能,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构建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良好的人才制度是集聚人才、留住人才、用活人才最重要的环境。“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只有坚持公正平等的用人导向,才能提升人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只有实施公平、竞争、择优的选拔制度,才能确保真正有能力、适合岗位需求的人才脱颖而出。要加快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通过健全体制机制促使科技人才集聚,培植好科技人才成长的沃土,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培养和用好科技人才。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和人才发展治理体系,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深化激励制度改革。好的激励机制能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使之各展其能。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创新收入分配机制,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增加对青年科技人才、跨学科合作团队以及高风险探索项目的奖励倾斜,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的奖励力度,提高科研人员分享比例,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要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其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提升科技人才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获得感。要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评价这个指挥棒,破除科技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科技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科技人才。
创造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吸引科技人才、留住科技人才,离不开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社会上要营造氛围,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对他们的崇敬、热爱、关心,要超过流量明星等,这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所在。”“要多方面采取措施,创造拴心留人的条件,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通过优化生活环境促使科技人才集聚。要积极营造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为科技人才提供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完善的人才服务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科技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生活环境是人才干事创业的基础。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必须在生活上关心人才,为人才及其家庭的生活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物质保障。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着购房、养育子女、赡养父母等方面的生活压力,迫切需要获得合理的薪资和人才政策支持,为其稳定、体面的生活提供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以科技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着力破解科技人才在子女教育、父母养老和配偶就业等方面的难题,在落户安居、薪资补贴等“真金白银”上持续发力,在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上做好文章,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优化政策供给和公共服务供给,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尽可能提供给科技人才良好的发展机会和成长平台,为科技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每位科技人才都能安心做好科研工作,让优秀人才能够在干事创业中脱颖而出,不断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激发科技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3&ZD053)研究成果】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