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

  为铭记烈士英名,弘扬烈士精神,经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修建了抗美援朝烈士英名墙。

  经整理核实,现确认抗美援朝烈士197653位,实际镌刻174407个烈士英名,今后若再确认抗美援朝烈士,将顺序补刻。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英名墙

  方汉炳向麻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展示革命烈士证明书。(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吴玉成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英名墙上找到了“父亲”吴雄奎的名字。(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赵雪

  70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烈士们的功绩彪炳千秋,烈士们的英名万古流芳!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20年10月23日)

  早秋的阳光透过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巨大的落地窗,被温柔地切割成缕缕金线,洒下一地斑驳的暖意。远处,一架运-20运输机正缓缓飞来,尾迹像淡淡的黑色焰火。2025年9月12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仪式正在沈阳举行。此刻,在城市的另一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门口,陵园管理中心社会教育部部长王春婕正静静地等待……

  这样的相逢,王春婕已经经历了11次。

  而对于王春婕和她的同事们来说,烈士回国,除了这场盛大的迎接,还有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在等待他们完成——帮这些终于魂归故土的英雄们找到亲人,带他们回家。

  一

  烟,到处都是烟,刺耳的枪声在四面响起,空气中弥漫着鲜血与泥土的味道。炮声中,一位战士倒了下来,脸贴在泛红的泥土上,嘴唇翕动着仿佛在说些什么。王春婕忽地睁开眼,又一次从这样的梦中惊醒。窗外月光正如薄纱般蔓延,温柔地覆盖着这座城市。

  明天,将有30位烈士在此安眠。

  但王春婕知道,烈士们回家的路,才刚刚开始。

  韩国首尔向北就是京畿道,再开车走出40公里,就是坡州。在坡州市积城面沓谷里山55号,泥泞小路的尽头有一座墓地,安葬着1100多位在战争中牺牲的中朝军人的遗骸,其中有360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的墓碑上只写着三个字——“中国军”。墓碑都朝着西南,那是祖国的方向。

  截至1958年志愿军全部回国,共有近20万抗美援朝军民牺牲,他们中超过一半的人都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

  没有名字,也没有墓碑。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2013年,中韩双方达成了将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还中国的协议。2014年3月28日,首批437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从韩国仁川机场踏上回家之路。

  那一年,王春婕已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工作了10年,眼望着那些由五星红旗覆盖的小小棺椁被抬进陵园的大门。从2014年到2025年,王春婕已连续12次参加迎回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仪式。12次,一共1011位,王春婕记得清清楚楚。

  此次跟随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还有267件遗物。安葬仪式结束后,陵园工作人员就要整理这些遗物,然后相关部门会通过查找档案、进行DNA鉴定等方式,确定烈士身份,寻找烈士亲人。

  只有找到名字、找到亲人,烈士们才算是真正地回了家。

  沈阳的秋天总是天高云淡,阳光清澈温暖,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下沉式纪念广场中央,花岗岩雕塑的山脉散发着绵绵的白光,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正在举行,吟诵的祭文伴着低沉的《思念曲》,礼兵们抬起烈士棺椁,缓步走向地宫。

  王春婕又想起了那个梦,那位嘴唇翕动的战士,和他最后说的那4个字:带我回家!

  如今,归来的1011位志愿军烈士中,已经有28位确认身份、找到了亲人。而这份“回家”的名单,还在不断变长。

  二

  2025年9月12日,就在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仪式举行的当天,王春婕接到了周波的电话。

  周波,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店留村第一小组村民,也是第一位来沈阳祭奠归国烈士的亲属。当年,找到亲人后的周波心里装满欣喜与感激。所以每次有新的烈士归来,他都会给王春婕打个电话送上问候以及对英雄们的敬意。

  放下电话,周波把裱在相框里的那张“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擦了擦,然后小心翼翼地挂回墙上:“大爷爷,今天又有您的战友回来了,您高兴不?”

  透过锃亮的玻璃,证明书上赫然写着:“周少武同志于1949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在二三五团二营四连任战士,不幸于1951年6月在第五次战役光荣牺牲……此致周狗毛先生。”

  周少武,2014年首批归国的烈士之一。证明书上的“周狗毛”是他弟弟周观富,也就是周波爷爷的小名。

  周少武的“回家路”,是由一枚小小的印章指引的。

  在归国志愿军烈士的遗物中,印章是确认身份最重要的线索。当年许多战士不识字,便随身携带印章,找别人帮忙写信时,末尾印上自己的名字。

  周少武的印章,王春婕记得格外清楚:长方形,长约3厘米,左下角有细微破损,蘸上印泥,印在纸上的“周少武”三个字,殷红而清晰。

  这枚印章,在陵园静静躺了5年。

  2019年4月,退役军人事务部发起“寻找英雄”活动,核心线索便是24枚烈士的印章,周少武的印章就在其中。济源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通过查阅《河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找到了周少武的名字。

  接到电话时,周波完全不敢相信。他匆匆带着家中珍藏的牺牲证明书赶到退役军人事务局。不久后,DNA鉴定结果出来了——周少武,正是他从未谋面的大爷爷。周波哭哭笑笑了半天,高兴的是,终于找到了大爷爷;悲伤的是,他的爷爷周观富,终究没能等到这个消息。

  周少武牺牲的消息,是在数年后传到周观富耳中的。他不知道哥哥埋在哪里,他找过村支书,查过各种记录,却始终没有线索。年复一年,希望渐渐淡去。2014年,周观富临终前,把牺牲证明书交给了周波并反复叮嘱:“一定要找到你的大爷爷。”

  他不知道,就在自己离世的那一年,哥哥周少武已经踏上了回家的路。

  2019年4月4日上午,周波手捧着爷爷周观富的遗像,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地宫前。他蹲下身,轻声诉说着这些年家人对周少武的思念。

  在来沈阳之前,周波和姐姐周金霞抱着牺牲证明书与爷爷的遗像,回了一趟老宅。旧时的窑洞早已坍塌,荒草长满庭院,但周波觉得,两位爷爷一定高兴——因为那个离家70多年的少年,终于和弟弟一起站在了家门口。

  当年那句“我一定回来”的承诺,兑现了。

  三

  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驱车50多公里,就到了灯塔市柳河子镇上柳河子村。这条路,王春婕和同事们都熟得很,因为烈士侯永信的家就在这里。

  在归来的28位确认身份、找到亲人的志愿军英烈中,侯永信是唯一的辽宁籍烈士。

  此时,刚刚下过一场秋雨,村里的墓园落满了黄叶。侯甫元正和外孙一起,仔细擦拭着一座墓碑。那墓碑上端端正正地写着几个大字:“烈士侯永信之墓”。

  在2020年清明节之前,这座衣冠冢的墓碑还是一块无字碑。

  1949年12月,侯永信瞒着家人参了军。一年后他给家人带了口信,说自己已经参加抗美援朝作战,让兄弟们照顾好父母,等他回家。从此,再没了消息。

  直到1952年,侯永信牺牲一年后,一封阵亡通知书邮到了家里。侯家人就在村子的墓园里,为他垒起一座衣冠冢,立起一块无字墓碑。

  侯永信究竟在哪?是侯家几代人的心结。

  2019年,正在本溪歪头山打工的侯甫吉接到外甥张宏打来的电话,说看见网上有一条为烈士寻亲的信息,“烈士名叫侯永信,是不是我姥爷?”听到这个名字,侯甫吉的心瞬间被揪起。他立即和家人联系了退役军人事务部,通过一系列查证走访并经过DNA比对,最终确认侯永信正是侯甫元、侯甫吉的五叔叔。

  2019年9月,侯家人赶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参加了烈士认亲仪式。仪式结束后,侯甫元找到陵园里一棵离烈士墓最近的树,取了树边的一抔黄土,用红布轻轻地将土包裹好,嘴里念叨着:“五叔啊,咱们回家了……”

  一位志愿军战士曾在家书中说:“我们不怕无名,不求有闻于世,也无悔于葬身异国的山野。然而,我们害怕冷寂苦久后的遗忘。”

  对烈士家属们来说,找到家人后的欣喜会一直持续,那无尽的思念随着岁月增长,变得更加饱满,穿过三月惊蛰,走过十里长街,再重重地沉淀在亲人的心里。

  人们永不会遗忘,又怎能遗忘,尤其在经历过那如四野星辰、春芒复生的思念之后。

  四

  在王春婕看来,帮烈士寻亲,一直是一场双向奔赴。和王春婕担负一样责任的人们在找,烈士的家人也在找。

  就比如吴玉成。

  福建的9月,空气里还满是湿热的味道。闽侯县青口镇宏三村老街上的一栋五层小楼里,吴玉成正和家人围坐在一起,观看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仪式的直播。和他们一起“观看”的还有桌子上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位面容青涩的少年,瘦小的身躯,宽大的军装,身后是一面五星红旗。

  照片上的人叫吴雄奎,是吴玉成的“父亲”,中国人民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战士,牺牲时间是1953年7月。

  2020年9月,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王春婕在整理烈士遗物时,发现了一枚刻有“吴雄奎”字样的印章。

  之后,青口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排查了近40个村子,找到了吴雄奎的家人。

  2021年7月的一天,吴玉成接到了村里的电话,说吴雄奎烈士的遗骸可能找到了,吴玉成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寻了快70年了,怎么可能?

  随着DNA信息比对结果出炉,吴雄奎终于与家人“相见”了。

  时间倒回到1951年6月15日,村里张灯结彩,为一批即将奔赴战场的青年举行欢送大会。吴雄奎胸前的大红花衬红了他17岁的脸庞。他马上要奔赴前线,为国而战。

  村口的橄榄树上,果实压弯了枝头,那是吴雄奎和弟弟吴奎俤最喜欢的零食。吴雄奎拉着弟弟的手说:“等我回来,陪你吃橄榄。”

  1952年,吴雄奎从战场寄回一张照片,背后写着:“兄奎赠,公元1952年5月15日,红星照相馆。”

  这是他留给家人最后的念想。

  按福建当地的风俗,对没有结婚就过世的亲人,亲属会把自己的子女过继过去。吴奎俤就把自己的儿子吴玉成过继给了哥哥。从此,吴玉成多了一个未曾谋面的“父亲”。每年吴雄奎牺牲的日子,吴家人都要在家中祭拜。中秋、除夕这些特殊的日子,饭桌上还会留出一个位置。

  那张吴雄奎寄回的照片,吴奎俤不知道复印了多少张,他说:“相片只有这一张,如果一直看,怕看坏了。”

  而吴奎俤最大的愿望,就是想知道哥哥吴雄奎到底埋在哪里?

  2021年9月,年近半百的吴玉成要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拜祭“父亲”吴雄奎。因为身体原因,吴奎俤无法远行。吴玉成临行前,吴奎俤塞了一大包橄榄给他,说想让哥哥再尝尝家乡的味道。

  认亲仪式结束之后,王春婕把吴雄奎烈士的遗物给吴玉成看,一枚印章、六枚纽扣、一个手电筒、一支钢笔、一个水壶……吴玉成一件件细细地看着,嘴里不停念叨着:钢笔是给家里写信的吧?那个手电筒是用来巡视的吗?水壶上有个洞,是不是子弹打的……

  五

  2025年9月13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30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人群中,有一位瘦削的老人,神情肃穆,眼含泪光。

  老人名叫方汉炳,来自湖南。今年清明节刚刚来过,是王春婕帮他找到了英名墙上那个让他魂牵梦萦了近70年的名字——方金耀。

  那是他父亲的名字。

  方金耀,第九批归国的烈士之一,曾担任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一营二连四班机枪手。1953年6月在朝鲜281.2高地战斗中牺牲,他也是最新确认身份的8位归国烈士之一。而这8位烈士,全部来自于218团。

  距离方金耀牺牲地点不远处,就是抗美援朝281.1高地,在这里,另一位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被拍成了电影《英雄儿女》——那个高喊“向我开炮”的英雄王成,他的原型名叫于树昌,与方金耀同属一个团。

  方金耀这个名字,一直刻在湖南省衡山县白果镇麻溪河村村民的记忆里。1952年,方汉炳刚出生3个月,父亲方金耀就参军离开了家。一年后,一张薄薄的烈士证明送到了方家,“部队靠领口、袖口的名字认人,没找着他……许是骨头都炸碎了。”一同参军的远房亲戚回来后这样说。

  从此,每年清明,方汉炳都会朝着北方跪下,磕三个头,燃一炷香,对着风轻声喊 “爹”——他不知道父亲的墓在哪里,就把对父亲的想象揉进风里。

  父亲的下落,方汉炳等了近70年。

  2022年9月,退役军人事务局的DNA采样通知传到麻城时,方汉炳几乎是跑着去的,嘴里反复念叨:“碰碰运气,万一呢?哪怕就见爹一眼……”他没敢抱太多希望,只把这份期待埋在心底。

  2025年3月13日,当电话那头传来“亲属关系确认”的声音时,方汉炳突然泣不成声。他捂着脸,眼泪从指缝里淌出来。不到一个月后,他带着老伴儿、孙女,第一次坐上了飞机,赶往沈阳。出发前,他想起奶奶生前常说的“你爹小时候最爱吃火烧粑”,就连夜让家人蒸了几个,小心装进布包;又蹲在老家的田埂上,掬了一抔黄土。

  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巨大的英名墙上,方汉炳看到了那个名字。

  这一年,方汉炳73岁,他的父亲方金耀,是永远的22岁。

  六

  又是一个温暖的午后,阳光洒在王春婕的办公桌上,桌上的通讯录里,写满了烈士遗属的电话。每天仍然会有很多从全国各地打来的电话,请陵园的工作人员帮忙寻找亲属的下落。

  每一批跟随烈士回国的遗物,都要在陵园经过仔细整理:测量烈士衣服的尺寸、辨别布料质地,查看钢笔笔尖的商标以推断产地和年代,研究纪念章上的纹路以判断军龄和参战经历……所有工作都有全程视频记录,近万件遗物将同步形成电子档案,为后续认亲留存证据。

  每一批回国的烈士遗骸,都有一个自己的编号,编号以他们归来的时间为参照,在确认身份之前,那些数字就是他们的“名字”。

  王春婕最大的愿望就是每一个编号都能变成一个真正的名字,有亲人来带他们回家。

  让人欣喜的是,如今,这条烈士们“回家的路”,正变得越来越笔直和宽阔。

  2014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建立起专门的DNA数据库,为烈士身份鉴定和认亲奠定基础;2015年,国家启动“忠骨计划”,让寻亲之路走得更快、更稳。

  2021年9月3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举行安葬仪式时,来自河南新蔡的展保成作为亲属代表来到英名墙前,找到了爷爷展志忠的名字。

  2024年4月,史万忠烈士的儿子史荣升及家人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英名墙前,他们拿出一块早已准备好的红布,反复擦拭着英名墙上父亲的名字。

  2025年4月4日,又有8位烈士确认了身份。

  “烈士寻亲,这是国家的姿态,也是对军人的承诺——无论你在哪里,国家都有责任把你带回家。”辽宁社科院朝鲜韩国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吕超这样说。

  异国的山峦间,时光像藤蔓一样缠着岁月慢慢生长,花谢了春天,雨淋湿夏日,叶荒芜金秋,雪掩埋寒冬。沉睡在那里的忠魂终将会等到那一天——在一个填满天蓝色甘甜的日子,有人会轻轻握住你的手,带你回家。

  唯愿所寻之人,早日归来。

  本版压题图片由李浩摄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