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秋:永远做学生的“刘妈妈”

  本报记者 任梓溪

  “张九龄的《题谢公楼》,将客家米酒的色香味完美呈现。那么请问大家,客家米酒里蕴含哪些微生物,该如何分离、鉴定、培养、发酵?”这节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课,讲述的并不是古代文学,而是微生物学。大连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刘秋正以客家米酒为由头,引导学生从传统发酵技艺中探寻微生物的奥秘。

  “教书育人是我一生的事业,倾注了全部热爱。”从教近三十载,刘秋始终将学生需求放在首位,用行动诠释育人初心。

  大连民族大学有很多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学生,许多学生是第一次走出大山、草原,有些学生因生活习惯不同和语言不通,内心变得敏感焦虑。一名学生就因为汉语表达吃力,从英语专业转到了生物工程专业。面对高数、物理等“硬课”,理工基础薄弱的他陷入困境,变得沉默寡言,甚至一度想要退学。

  刘秋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与他谈心,组建“一帮一”学习小组,为他量身定制帮扶计划,并联系老师为他补课,从最基础的公式讲起,一门一门地跟进,帮他树立信心,并时常告诉他,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成绩是一点一滴拼出来的。最终,这名同学不仅顺利完成学业,还在刘秋的建议下,毕业后用所学知识助力家乡发展。

  这样的转变让刘秋坚信,教育不仅是“教好书”,更是“育好人”。

  课堂上,刘秋根据生源特点和专业特色,制定相应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微生物分离、培养、鉴定、控制的操作技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她主讲的《微生物学》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在线课程资源已服务本校7个本科专业和校内外超万名学生,带动了24所高校微生物类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

  刘秋的电话24小时开机,从清晨到深夜,学生总能第一时间找到刘老师。在刘秋的引导下,很多曾经内向自卑的孩子变得阳光自信,毕业后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她是我们的‘刘妈妈’,我们都很爱她,信任她。”刘秋的学生说。

  “教育不仅是守护,更是对学生郑重的承诺。我愿意永远做呵护他们的‘刘妈妈’。”刘秋说。

责编:杨 旭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