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溡
■提示
邹振环教授的著作《世界想象:西学东渐与明清汉文地理文献》以利玛窦世界地图、《职方外纪》等明清汉文西学地理文献为切入点,精细勾勒了在16世纪至19世纪“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知识界如何逐步重构其世界认知图景,剖析了地理知识生产与传播背后复杂的文化适应、政治博弈与权力话语。邹振环将这一议题置于全球史视野下,展现了知识在跨文化流动中的双向互动与创造性转化,为理解明清时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提供了富有启发的学术视角。
当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在晚明时期士大夫圈中悄然流传时,那颗绘制的球形地球以及上面陌生的五大洲轮廓,无疑对中国传统“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带来了震撼。邹振环在《世界想象:西学东渐与明清汉文地理文献》(以下简称《世界想象》)中,以精细的笔触勾勒出这一知识转型的漫长历程,揭示了在16世纪至19世纪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知识界如何通过汉文地理文献这一特殊载体,逐步重构对世界的认知图景。这部著作不仅是对明清地理文献的系统梳理,更是对中西文化相遇时复杂博弈的深刻剖析。
中国传统世界观建立在“华夏中心论”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天下观”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四周环绕着文明程度不等的藩属国,再向外则是未开化的蛮夷之地。这种观念不仅体现在政治秩序中,也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地理认知里。
利玛窦的世界地图首次以视觉化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多中心的世界图景。当中国被置于地图上,当欧洲、美洲、非洲以同等详细的姿态呈现在面前,那种文化震撼可想而知。邹振环敏锐地提出,利玛窦不仅带来了新的地理知识,更在于他巧妙地将这些知识与中国传统元素相融合——地图上的中文注释、对中国位置的适度调整、对华夏文明的尊重,都是这种文化调适的明证。
这种地理认知的转变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新,更是使中国知识分子不得不面对一个多元文明并存的世界现实。这种世界观转变的艰难程度超乎想象。《世界想象》中提到,即使到了清代中期,仍有保守士大夫坚持“西学中源说”,试图将西方地理知识纳入中国传统知识体系中来理解。这种文化自卫机制反映了传统世界观在面对外来挑战时的韧性,也揭示了知识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本土化改造。
《世界想象》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将地理文献视为知识传播的载体,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权力博弈和文化政治。明清之际的汉文西学地理文献,实际上是中西文化交锋的前沿阵地,每一部作品的产生都伴随着复杂的协商和妥协。
利玛窦绘制世界地图时面临的文化困境极具代表性:他既需要保持地图的科学准确性,又要考虑中国读者的接受度。于是我们看到,他在不同版本的地图中对中国的位置进行了微妙调整,这种“策略性妥协”反映了知识传播过程中的权力关系。邹振环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地图变化,揭示了西方传教士如何在宗教使命与文化适应之间寻找平衡点。更为复杂的是清代宫廷对西学地理知识的态度。康熙皇帝对西方科学表现出浓厚兴趣,鼓励传教士绘制皇舆全图,但这种接纳是高度选择性的——他更关注地图在疆域管理和军事防御上的实用价值,而非其背后的宇宙观。邹振环将明清西学东渐置于全球史的大背景下考察,打破了传统研究中“中西二元对立”的局限。这种全球史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知识迁移的复杂性和多向性。
明清之际的地理知识交流并非单向的“西学东渐”,而是存在多层次的双向互动。书中提到,西方传教士在向中国介绍世界地理的同时,也将中国的地理信息传回欧洲,影响了欧洲的制图学发展。这种知识的双向流动提醒我们,早期全球化时代的知识交流具有网状特征,而非简单的“中心-边缘”模式。
《世界想象》通过对比东亚各国的反应,展现了同一知识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多元命运,这种区域比较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知识迁移过程的理解。在全球史视野下,明清之际的中国不再是封闭停滞的帝国,而是积极参与全球知识网络的重要节点。虽然这种参与带有被动性和选择性,但确实标志着中国开始融入早期全球化进程。
地理文献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们传递了什么样的知识,更在于这些知识如何塑造了人们对世界的想象,进而影响着实际的社会文化变革。明末清初的地理文献在知识界中引发了深刻的思想变革。《世界想象》中详细分析了这些文献如何影响了徐光启、李之藻等开明士大夫的思想观念,促使他们重新思考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这种思想启蒙虽然范围有限,但为后来的改革思潮埋下了种子。地理知识对普通民众的世界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戏曲、小说、民间绘画等通俗文化载体,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逐渐渗入大众意识。虽然这种渗透伴随着大量的误解和想象,但确实打破了传统“天下观”的垄断地位,为近代接受更完整的世界知识奠定了基础。
《世界想象》还关注到地理文献在实用层面的影响。世界地图的传播促进了中国航海技术的发展,对海外贸易路线的拓展产生了实际推动作用。而对各国物产、风俗的介绍,则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支持。
邹振环的《世界想象》通过对明清汉文地理文献的细致梳理,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知识转型时代的丰富画卷。这幅画卷的核心主题是中国知识界如何通过有限的西学资源,描绘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图景;不同社会阶层如何根据各自的经验和期待,想象异域文明的真实面貌。这种“想象”不是简单的虚构,而是一种基于有限信息的创造性认知活动。《世界想象》的价值在于,它深入分析了想象背后的文化逻辑关系。邹振环以其扎实的文献基础、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刻的问题意识,为理解明清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