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提出“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凸显了爱国主义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支撑。要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增强教育效果,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成为我们砥砺前行的坚定信念和精神力量。
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决定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要深入开展历史教育,通过对学生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发展史等,引领学生走进历史文化遗产、自然人文景观等,促使学生全方位了解祖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明,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要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国家制度形成的内在逻辑,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整体把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需以辩证思维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处理好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的关系,既要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历史渊源,也要与时俱进将时代主题融入其中,实现时代创新与历史传承的深度融合;二是处理好集体主义与个体价值的关系,既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引领凝聚爱国合力,也要尊重个体合理追求,达到个人价值实现与激发爱国热情的有机统一;三是处理好立足民族与面向世界的关系,既要以民族认同筑牢爱国主义思想根基,增强民族自信心,也要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避免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误区。
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应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充分利用多元载体提升感染力,激发学生理解、认同并践行爱国主义的内在动力。
要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性与亲和力。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摒弃空洞说教,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辩论、项目教学等方法,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深入挖掘各学科课程中的爱国元素,将爱国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活动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的功能,引导学生提升爱国认知、厚植爱国情感。积极融入社会生活实践,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体验性和参与性。将社会民生问题、经济发展特点、国家发展成就转化为鲜活教学素材,让理论教学与现实议题形成互动,帮助学生立足生活实践理解抽象理论、深化爱国情怀。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等场馆资源,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重大纪念仪式等活动,教育专题节目、爱国主题电影等作品教育引导学生,并通过组织开展研学实践、志愿服务、主题研讨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中感知国情、体悟伟大民族精神和国家力量,增强家国情怀。善用新媒体技术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空间。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爱国主义教育应适应青少年群体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快、互动强、个性化的优势,让爱国主义教育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触手可及。比如拍摄弘扬主旋律的爱国主题短视频、纪录片、微电影、虚拟互动项目等,精心打造互动话题征集、视频制作比赛、榜样人物直播等形式新颖的线上教育活动,通过大数据算法实现教育内容精准推送,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唯有健全多方协同机制、形成教育工作整体合力,才能切实提升教育实效。
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筑牢课堂教育主阵地。思政课是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程,应打破学段壁垒,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课程体系,形成符合学生成长规律、覆盖全学段的教育链条,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层层递进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按照小学启蒙感知、中学认知体验、大学理性思辨的要求,推动各学段教育循序渐进、有效衔接。要加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沟通合作,推动跨学段教研交流,通过汇聚各学段教师智慧,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和方法,共同破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体系,拓宽教育覆盖面。发挥家庭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作用。家长要以身作则,通过日常言行传递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为孩子树立爱国榜样。引导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孩子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各级各类学校应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办好思政课,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学科教学、主题活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不断增强教育的系统性和感染力。提升社会大课堂的育人功能。全社会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力支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和文化产品开发,加强统筹协调、建立长效机制,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资源和实践平台,营造浓厚的爱国氛围,让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深化爱国情怀,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同频共振的爱国主义教育新格局。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