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婉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亿万学生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一点必须牢牢抓住。”思政课要突出政治引导功能,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把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把握课程核心内容。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把思政课建设作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重要内容,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坚定不移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充分彰显思政课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功能。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始终是贯穿思政课的一条主线。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根本要求,要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思想罗盘”;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方向锚点,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其深厚历史底蕴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坚实的现实基础源于其扎根当代中国实践,并始终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其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具有强大的导向力量,要通过思政课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和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致力于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基础,要着力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促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道德素养,三者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思政课价值观塑造的核心内容。
注重分层分类实施。完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注重学段衔接,充分发挥思政课和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推进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协同育人。坚持以提升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重点,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作为主线,贯穿于思政课教材编写与课堂教学,确保价值导向不偏航,让不同学段、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受到正确的价值引领。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通过与各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的结合,与各学科专业和职业导向的结合,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变化,让思政课的内容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入行,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指引。比如,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据此构建不同学段、不同学年的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思政课的价值性,不是要忽视知识性,而是要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知识是载体,树立正确价值观是目的,要打破“价值说教”与“知识传授”的割裂,把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之中,把“传道”与“授业”结合起来。要把价值观引领自然融入课程中,把讲道理与讲故事结合起来,把抽象概念融入生动案例,实现理性结论感性表达。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自身特点和需求出发,创新思政课表达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要注重了解学生愿意听的内容,明确“给谁讲、讲什么、怎么讲”,以小切口展开突破,从身边事、日常事出发,通过小题材、小事件来揭示宏大主题,运用生活中的朴素真理讲深讲透讲活“接地气”小道理,跟上时代节奏,少讲空洞口号,避免晦涩难懂。要聚焦学生关心的成长困惑、职业选择,把价值观引导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不断通过表达创新,让思政课从“我要讲”变为“学生要听”,从而使学生既收获知识,更认同价值,真正让正确价值观成为内在追求,实现“授业”与“传道”的同频共振。
创设生动实践场景。价值观从实践中来,价值观教育也需要到真正的社会实践中去。价值观塑造的生动实践场景,是打破思政课“教室围墙”、实现“知行合一”的关键载体。单纯的课堂讲授难以让价值观真正扎根,必须将思政课程与社会现实深度融合,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提升认知水平。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要有效提高思政课的实践性和体验性,打破思政课固于教室、限于书本的传统形态,将思政课堂与社会现实深度融合,让学生的认知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飞跃,让学生带着理论、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感悟。要把思政课讲在祖国大地上、讲在火热实践中,组织学生从“坐而论道”到“起而行之”,从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现实中完成思想淬炼、实践锻炼、专业训练,让学生身上有汗、眼中有光、心中有爱、脚下有路。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