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可爱的人

  伟大胜利

  75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

  钢铁雄师

  山河铭记

  10月的沈阳,秋意渐深。

  24日清晨,阳光穿过松柏枝叶,斑驳地落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座座碑石之间。在“登高英雄”杨连第的墓前,几名来自中铁十一局——杨连第生前所在单位的员工,郑重地放下一捧从杨连第家乡天津带来的泥土、一袋麻花与一束白菊。他们并肩肃立,齐声诵读碑文:“他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是中国人民的光荣……”清朗的诵读声在宁静的陵园中回荡,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真诚对话。

  这股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不只源于一位烈士。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记者专程来到陵园,系统记录下安葬于此的123位战斗英雄的墓志铭。这些镌刻于石碑上的文字,虽历经风雨,却依然灼热,传递着不灭的信仰。

  他们中,超过2/3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青春年华。来自山东、山西、江苏、河北、安徽等近20个省份的他们,身份各异、乡音不同,却因“保家卫国”的同一信念,毅然并肩,奔赴战场。

  “我是听着志愿军故事长大的。”来自北京的周秀敏俯身轻抚一方墓碑,语气温柔。这名50后专程赶来沈阳,替曾亲历抗美援朝的长辈探望昔日的战友。采访途中,记者遇到十余名沈阳医学院的学生。他们加入进来,与记者一同走近这些石刻背后的英雄往事。

  “邱少云同志强忍剧痛,始终未动……”

  “危急时刻,他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一段段朴实而沉重的文字,无声却有力地叩击着每个人的心灵。学生鲍一铭久久伫立,轻声说道:“我从小在丹东长大,听过很多英雄事迹。今天站在这里,更加体会到‘山河无恙’背后的千钧重量。”一旁的邢珈奕低声接话:“这些碑文让我们看到,英雄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夕阳西下,陵园更显肃穆。123座墓碑默然伫立,那是123座不语的丰碑。在这片安详而庄严的土地上,英雄的热血从未冷却,他们的精神,依旧在今天的光阴中熠熠生辉。

  英魂归来

  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着123位中国人民志愿军著名战斗英雄和团职以上干部烈士。

  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广场北侧的地宫之中,安葬着从2014年开始,祖国以最高礼遇迎回的十二批1011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

  据统计,现已确认的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

  第一批 2014年3月28日

  437位

  第二批 2015年3月20日

  68位

  第三批 2016年3月31日

  36位

  第四批 2017年3月22日

  28位

  第五批 2018年3月28日

  20位

  第六批 2019年4月3日

  10位

  第七批 2020年9月27日

  117位

  第八批 2021年9月2日

  109位

  第九批 2022年9月16日

  88位

  第十批 2023年11月23日

  25位

  第十一批 2024年11月28日

  43位

  第十二批 2025年9月12日

  30位

  战旗如画

  深秋丹东,枫红似火。在抗美援朝纪念馆三楼展厅,十九面鲜红的荣誉战旗静静陈列,如同永不褪色的史诗篇章。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由100面荣誉战旗组成的战旗方队庄严驶过天安门广场,其中这十九面来自抗美援朝战场的功勋战旗,不仅记录了志愿军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更凝聚着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

  最深情的告白

  在庄严肃穆的展厅中,“攻守兼备”战旗首先映入眼帘。这面属于第38军112师335团3连的战旗,左上方绣有手握钢枪、高举左臂的战士形象,仿佛仍在召唤战友冲锋陷阵。纪念馆陈列部主任刘东说,这支英雄部队在战场上攻如猛虎、守如磐石,“攻守兼备”正是对他们披肝沥胆、殉国忘身精神的高度概括。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揭开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第二次战役中,335团3连奉命抢占松骨峰,在毫无工事的阵地与美军激战数小时,始终未让敌人前进一步。作家魏巍以这场战斗为素材,写下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让“最可爱的人”成为全国人民对志愿军将士最深情的告白。

  与“攻守兼备”战旗交相辉映的,还有“屡战屡胜”“杨根思连”“新兴里战斗模范连”等荣誉战旗。每一面旗帜背后,都是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最持久的铭记

  展厅中央,“临津江突破英雄连”战旗虽然斑驳,却依然闪耀着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芒。1950年12月31日,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打响,被敌军称为“铜墙铁壁”的临津江成为志愿军必须突破的天堑。

  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第39军116师347团7连等4支突击部队冒着密集炮火,仅用11分钟就突破了敌人的防线。1951年1月6日,这4支连队共同荣获“临津江突破英雄连”荣誉战旗。

  此后,“三八线尖刀英雄连”“白云山团”“甲等功臣团”“中元山英雄连”“道峰山营”等功勋集体相继涌现,他们的战旗见证了志愿军越战越勇、不断胜利的光辉历程。

  最顽强的意志

  1952年10月19日夜,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部队奉命夺取西侧高地。在身体多处负伤的情况下,黄继光用顽强的意志爬向敌人地堡,用胸膛堵住了喷射的火舌。

  2009年,黄继光生前所在连队被授予“黄继光英雄连”荣誉称号,这面战旗成为顽强意志的永恒象征。

  从上甘岭到金城,从“鸡雄山阻击战斗英雄连”到“英雄中队”,一面面战旗记录着志愿军的坚定决心,彰显着中国人民不畏强权、维护和平的坚强意志。

  抗美援朝纪念馆研究一部副主任关小宇深情表示,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志愿军涌现出近6000个功臣集体,锻造出跨越时空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走近这些战旗,我们可以看到有多少志愿军为和平而付出生命,也就更加清楚地知道在他们身上蕴藏着多少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关小宇说。

责编:李 明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