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义浩 赵宇航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第八章收录了6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工作,要在赓续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夯实精神根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在赓续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夯实精神根基。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力量源泉。实现民族复兴,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强大的文化支撑。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精神产物,能够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支撑。推进新时代文化育人工作,必须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通过全方位展现中华文化的突出特性与独特创造,培育全体社会成员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影响力的坚定信心,唤醒其文化主体意识,使其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要将中华文明中深刻反映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赓续和发展,促使人们在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始终保持文化自觉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不断激发文化创新活力,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为充分地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更为强大、更为有力的思想路径和精神指引。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化思想引领。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新时代推进文化育人工作,就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为社会公众提供明确的价值评判标准与精神归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行动遵循。要强化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抵御外侮的奋斗历程、走向复兴的辉煌成就,促使人们将其逐渐内化为自身精神力量,自觉做勇于担当作为的不懈奋斗者,从根本上回答“为何担当、担当何为”的重要命题。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在强化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中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依托榜样示范使价值观的引领功能与文化的育人属性得以充分发挥,让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中华民族身份的归属感、认同感与责任感,激发人民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重任的信心与决心,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时代推进文化育人工作要践行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交往新范式,以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使命,加强跨文化教育与交流实践,培养具有既能坚定中华文化立场、深谙本国文明精髓,又具备全球文明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提供主体支撑与价值指引。要在文明交流中坚定文化自信,在文明互鉴中展现开放胸怀,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变为现实。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论述赋予了文化育人新的使命,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深刻把握并实践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的辩证统一,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重以优秀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理念、价值追求滋养个体心灵,形成健康心理、培育高尚品格,使人们既拥有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条件,更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丰盈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知识储备、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同步跃升,将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本文为2025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育人重要论述研究”阶段性成果)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