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碎片的消息中聆听山河交响

  江溡

  看点

  贾平凹最新长篇笔记体小说《消息》重磅面世。这部蕴含90余篇短章的作品,是作家对“中国叙事”传统的又一次深情回归与大胆创新。贾平凹摒弃传统长河的线性叙事,以“散点透视”之法,将历史传说、民俗风物与当代世相巧妙编织,构建了一座立体、丰盈的文学“秦岭”。书中,古典笔记体的灵动与现代小说的深刻反思交织,民间文化不再是标本式的点缀,而是奔涌于字里行间的生命活水。《消息》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根脉的“消息”总集,它传递着来自土地、来自历史、来自平凡生命的深沉回响,是贾平凹文学生命力的又一次璀璨绽放。

  在近半个世纪的文学长征中,贾平凹始终像一位勤恳的勘探者,手持文学的洛阳铲,在中国西北的厚土上,一遍遍地向下深挖,试图探及民族文化的潜流与岩层。从《商州三录》的深情告白,到《秦腔》的挽歌式史诗,再到《山本》的乱世浮绘,他的创作轨迹构成了一幅日益精微、庞博的精神地图。如今,这部名为《消息》的长篇笔记体小说,并非一次简单的题材转换,而是他艺术企图心的又一次集中爆发——它标志着贾平凹在文体自觉与文化寻根的道路上,抵达了一个更为圆融、也更为大胆的境界。

  《消息》以其“长篇笔记体”的独特形制,首先在文体上构成一个值得言说的“消息”。它毅然舍弃了传统长篇小说的拱形结构、因果链条与中心叙事,转而采用90余则短小精悍的“笔记”连缀成篇。这种选择,绝非形式的炫技,而是一种深具匠心的美学策略与哲学表达。它是对中国古典笔记体小说传统的致敬与激活。从魏晋志怪、唐宋传奇到明清随笔,笔记体以其“残丛小语”的形态,承载了历史碎片、民间异闻与文人感怀,其魅力正在于那种“以小见大”“散点透视”的东方美学智慧。贾平凹敏锐地捕捉到,在信息爆炸、经验碎片化的当代,这种古老文体反而具有一种惊人的表现力与当代性。

  然而,贾平凹绝非古典的模仿者。他的“创新”在于,将笔记体的自由精神,灌注于一个宏大的长篇构思之中,实现了“散”与“整”的辩证统一。90余篇短章,看似信马由缰,各自成趣,内里却有一条坚韧的文化血脉与情感逻辑将其贯通。它们如同散布在秦岭山脉中的90个泉眼,各自汩汩涌出清泉,最终汇流成一条名为“商州”或“秦岭”的文化长河。这种结构,打破了西方小说经典的“焦点透视”,转而采用中国山水画式的“散点透视”,让读者的目光自由游弋于历史与当下、传说与现实、山川与市井之间,从而获得一种立体的、包罗万象的阅读体验。这部长篇的“长”,不再体现为时间的长度,而是体现为空间的广度和文化的厚度。

  于是,在《消息》中,我们读到的不再是一个主角的成长史或一个家庭的兴衰录,而是一整个文化生态的呼吸与脉动。一篇里关于古碑刻文的考证,可能与下一篇里一个乡村青年的都市漂泊形成互文;一段尘封的地方志传说,或许正暗暗映射着当下网络时代的荒诞新闻。贾平凹用精妙的结构,让这些碎片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它们相互注释,彼此照亮,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满文化厚度与生命温度的长卷,只不过,这幅长卷所描绘的是浸透了秦腔秦韵的当代秦岭风情。

  《消息》的另一重深邃“消息”,在于贾平凹对古典民间文化的挖掘与运用,已从早期的“呈现”与“展示”,升华为“融汇”与“化用”。民间文化在这部作品里,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的标本,或是为了增添地域色彩而设置的布景,它已然成为故事的骨血、叙事的视角,乃至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首先,是作为叙事动力与哲学观的民间传说。贾平凹笔下的商州世界,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物质场域。山有山神,河有河伯,树可成精,兽能通灵。这些民间传说体系,在《消息》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但他并非以猎奇的心态书写,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理解世界、解释生命的独特范式。通过这些传说,他探讨的是人与自然之间那种神秘而古老的共生关系。一则关于“镇水石牛”的传说,承载的是乡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一个“狐仙”报恩的故事,折射的是民间朴素的道德观。这些元素,使得《消息》的世界充满了灵性与玄妙的气息,它提醒被现代理性完全规训的我们,在人类认知的边界之外,或许还存在着另一个幽深而广阔的意义世界。

  其次,是作为文化密码与生命仪礼的民俗风物。书中对民俗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饱含深情。从婚丧嫁娶的繁复仪轨,到节气时令的特定吃食;从一首流传的山歌,到一件古老的农具……这些都不是简单的风情画点缀,而是承载着集体记忆与文化密码的活态遗产。贾平凹像一个耐心的民俗学者,又像一个深情的文化守夜人,通过他的笔,将这些即将消逝的“消息”记录下来。他写的不只是“风俗”,更是“风俗”背后的“人情”,是那种在特定文化土壤中生长出的伦理观念、情感方式与生命态度。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文化人类学的价值,成为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一份鲜活档案。

  最后,是作为语言根基的民间口语与方言语感。贾平凹的语言艺术,历来为人称道。在《消息》中,他更是将这种带有浓厚秦汉泥土气息的方言口语,锤炼得炉火纯青。那些生动、泼辣、充满比喻与智慧的民间语言,不仅是人物对话的工具,更已经内化为叙事本身的肌理与节奏。这种语言,本身就蕴含着民间最原初的思维方式与生命活力,它与笔记体自由散漫的形式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个气味纯正、质感粗粝的文学世界。

  从《满月儿》的清新到《浮躁》的探寻,从《秦腔》的悲凉到《古炉》的沉郁,贾平凹的文学世界愈发苍茫浑厚。而《消息》可以视为他创作生涯的一次“返璞归真”与“集成升华”。他回到了自己文学起源的“商州”,但此次回归,携带的是数十年的人生阅历与艺术积淀。他早期短篇的灵动与后来长篇的厚重,在笔记体这一形式中找到了完美的结合点。《消息》是他用传统的文体,讲述现代的故事,思考人生问题的一次集中实践。它接续的是《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那条经典的文学支脉,同时又充满了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深切观照。

  《消息》这个书名,因而具有了多重的隐喻色彩。它既是小说中那些流传于乡野市井的奇闻逸事,也是历史深处传递给我们的文明碎片,更是这片土地与生活于其上的生命所发出的细微而真切的呼吸。贾平凹以其大师的功力,让我们得以在这些看似零散的“消息”中,聆听到整个山河的交响,触摸到民族文化不息的脉搏。

  这部作品或许没有提供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它邀请读者放弃对情节的贪婪,转而沉浸于一种漫游式的阅读体验,在每一次驻足、每一次聆听中,捕捉那些稍纵即逝却意义无穷的文化“消息”。这无疑是一次冒险,但也是一次丰厚的回报。它告诉我们,文学的使命,或许不在于给出答案,而在于守护一片能让万物发声的、充满消息的丰饶水土。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