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强 王雪超
核心提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全会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原则,把“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将高质量发展贯穿于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部署的方方面面,凸显了“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演进,“十五五”时期我国的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保持战略定力、提升经济发展韧性,积极应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都需要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坚强支撑。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基础。要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点,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路径,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促进产业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智能化发展要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数智技术创新,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促进人工智能大模型与生产场景的广泛融合应用,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的示范工厂,推动千行百业智能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业绿色化发展要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支持引导钢铁、石化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广节能降碳、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推进工艺流程更新升级,强化绿电在高耗能行业的利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产业融合发展是生产力变革的表现形式,包括制造业与数智产业的融合、文旅体商产业的融合、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等,要通过产业融合发展重塑产业形态、优化产业结构,激发产业活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这为我们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方向。传统产业是当前我国产业体系的“基本盘”,要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化工、机械、造船等行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要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完善企业创新生态,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催生超大规模市场。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促进服务业扩容提质、高效发展,促进产业生态重塑、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建立集设计加工、协同制造、精准营销、物流配送、监测诊断和维保回收等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为一体的生产性服务体系,提高智能化解决方案水平;以提升服务品质、丰富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为重点,加快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提质效,打开经济增长新空间。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的最前沿和主战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越来越成为构筑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全球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呈现几何级渗透扩散,为催生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十五五”时期,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部署推进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强化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当前,原始创新不足是制约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方面,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以基础研究的突破带动原创成果、战略性技术产品的重大突破,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培养和集聚行业顶尖人才,推进有组织科研活动,创新实施“揭榜挂帅”等模式,促进国家和地方科研单位、大学、企业等科研力量跨部门、跨学科协同作战、集中攻坚,构筑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不断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促进科技与财税、金融、产业、教育、人才高效协同,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创造更多消费场景,持续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有效需求不足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外需下降、内需潜力大的客观情况,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是“十五五”时期我国有效应对外部不利环境,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以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把更多促进消费的政策与惠民生结合起来,特别是通过实施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向低收入群体定向发送消费券等政策,既会显著提升刺激消费的效果,也让低收入的百姓得到实惠。“投资于人”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原则。要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避免低效投资、无效投资,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化解部分领域供给能力过剩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党和国家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而作出的战略性部署,旨在通过消除市场分割、统一制度规则,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强大国内市场。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解决。要加快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提升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水平,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地区都应把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举措,持续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红利。
(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