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庄重的历史刻度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还镌刻着中华民族在危急存亡之际的觉醒与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这深刻彰显了伟大抗战精神的历史意蕴。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深入理解伟大抗战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当代价值,将其内蕴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党员干部群众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实践伟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全体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经过14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彻底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要深刻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就需要讲好英雄个体与群体在关键时刻的抉择故事。如,左权将军作为八路军副参谋长,在敌军重兵合围的危急关头坚持指挥、血洒十字岭,将生命定格在了37岁;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孤身一人时,以棉絮、草根果腹,却依然战斗到最后一刻,他那震撼敌胆的意志,成为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仅是当年夺取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撑,更是今天我们砥砺前行,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这一精神的激励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焕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正信心百倍书写新的篇章。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在与日本军国主义的殊死较量中,无数次生与死的考验都凸显了中国军民崇高的民族气节。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抗外侮的精神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理解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就要讲好不同历史人物的英雄壮举,如,佟麟阁将军在卢沟桥事变中身先士卒、血洒南苑,为民族生存而战斗,一腔热血荐轩辕;狼牙山五壮士在弹药耗尽后宁死不屈,毅然跳下悬崖,用生命谱写了英雄赞歌;赵一曼身受日寇酷刑而志节不改,以钢铁意志捍卫民族尊严。他们用生命与鲜血共同铸就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气节是维护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的精神脊梁,新征程上依然是激励我们奋勇向前、驰而不息的重要精神动力。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以一往无前的胆魄和勇气,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抗战烽火中,面对强敌暴行,中国军民始终无畏无惧、顽强不屈。深刻理解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就要聚焦那些扭转战局的宏大战役,讲好中国军民在抗战中的英雄壮举。如在淞沪会战中,无数将士以血肉之躯鏖战三月,彻底粉碎了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迷梦,彰显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钢铁意志;在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民前仆后继、痛歼强敌,取得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全国民心士气;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在华北敌后主动出击,破交通、拔据点,有力重创了日寇的战略封锁,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不仅是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法宝,也是新时代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稳脚跟的重要精神支撑。今天,我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勇于斗争,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是中国人民抵御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武器。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屈服,而是坚强地挺起脊梁、奋起反抗,殊死抗战。深刻理解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就要感悟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四昼夜,在苏州河畔铸就“孤军营”不朽传奇的坚守,以及成本华面对屠刀傲然微笑,以从容就义展现中华儿女的不屈脊梁……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不仅激励了中华民族奋勇抗争、取得抗日战争全面胜利,也鼓舞着中国人民砥砺前行、建功立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精神支柱,重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