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装上阵干实事

墙上的牌子少了、台账薄了,换来的是——

轻装上阵干实事

  本报记者 孟祥畔

  10月30日9时,葫芦岛市龙港区葫芦岛街道仙山社区的党群活动室里,乒乓球拍击球的脆响与象棋落子的噼啪声交织成热闹乐章。“减负后,一些不应由基层承担的事务被清理,我们就把腾退出来的房间改造成这个党群活动室,你看,多敞亮!”社区党委书记于洪连推开活动室门笑着对记者说。

  曾经,“牌子满墙、台账成堆”是基层组织的常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可线多了,针却沉得挑不动。”于洪连回忆道,过去,职能部门纷纷要求基层挂牌亮责,密密麻麻的牌匾不仅影响环境整洁,更让社区工作人员陷入“迎检看牌、考核查账”的循环。一块牌匾背后就是一项任务,遇到检查先问“牌子挂了没”,坐下就翻“台账全不全”,干部的时间被“面子活儿”占满,服务群众的精力被分流。

  这一局面的扭转,始于去年5月葫芦岛市委社会工作部打出的基层减负“组合拳”。针对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的突出问题,葫芦岛以“需求为先、规范实用、整洁美观”为原则,启动基层组织“滥挂牌”专项整治,对各类标志标牌、上墙制度逐一筛查,做到“应摘尽摘、挂牌有据”。仅仙山社区就摘除冗余牌匾十余块,腾出的不仅是墙面空间,更是基层干部的时间与精力。

  “以前一周能接三四拨儿检查,现在一个月难见一次,台账也从‘厚本’变成了‘薄册’!”龙港区玉皇街道翡翠社区党委书记韩影的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台账不见了。减负后,社区践行“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把60%以上的空间改造成居民活动场所。每周,居民自发组建的声乐队、管乐队、葫芦丝队等7支队伍轮番表演,歌声与笑声让社区充满烟火气,真正实现了“大门常开、场所常用、活动常办、群众常来”。

  “摘牌只是第一步,我们要通过制度,让基层从‘被动迎检’转向‘主动服务’。”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张林元说,同步出台的《葫芦岛市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实施方案》厘清了基层权责边界,清理不应由基层承担的事务,推动社区服务从“分散跑”变为“一站式”办理,从根源上为基层卸下负担。

  在兴城市温泉街道三和社区,这项改革让年轻夫妻尝到了甜头。“以前办准生证,居民得跑三四个部门,我们还得上门核信息。”社区书记张英慧将新鲜出炉的准生证递到居民手中,语气里满是欣慰,“现在,在社区就能一站式办理,我们没了跑腿活儿,居民也少了折腾罪。”

  兴城市四家屯街道海河桥社区里,60%以上的居民是老年人,其中半数为外来人口。“以前,光开证明就忙得脚不沾地,居民办老年公交卡、医保报销都得找社区。”社区党委书记景津津翻开工作台账说,如今,页面上的表格少了大半,“准入制度实施后,我们取消了20多项不必要的证明,不用再埋首填表格,每天能多走访几户老人,帮他们修修水管、聊聊家常。”

  卸下“报表包袱”,干部们的脚步更贴近群众。仙山社区网格员吕秀梅的工作包里,一本标注着“五关十色”的网格图格外醒目。“以前排查矛盾纠纷或安全隐患,得挨家挨户敲门,现在我们社区推行‘网格化+五关十色’工作法,十种特殊居民群体用不同颜色标注在网格上,一目了然。”去年夏天,吕秀梅入户时闻到煤气味,凭借网格图,她第一时间锁定了单元内的独居老人家庭,及时排除了险情。“表少了,心明了,服务群众的劲头更足了!”吕秀梅的感慨,道出了葫芦岛基层干部的共同心声。

  从“满墙牌子”到“敞亮空间”,从“台账压桌”到“脚步沾泥”,葫芦岛基层减负减出了服务实效,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更多力量汇聚到服务群众的“主战场”。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