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审美不止于旧戏台

  朱忠鹤

  重阳虽过,各地的敬老慰问活动,仍旧余音袅袅——京剧的婉转、黄梅戏的悠扬、评剧的活泼自由,一些传统戏剧常常成为活动现场最熟悉的韵律。

  不得不说,传统戏曲里藏着几代人的文化记忆,那些经典唱段既能勾起老人对过往的怀念,也满含着组织者对长辈的心意,这样的温暖初衷,始终值得珍视。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已经悄然改变,或许我们可以在保留传统温情的基础上,为他们的节日文化生活,多添几种不一样的选择。

  曾几何时,传统戏曲是许多老人文化生活的“主旋律”。在没有智能手机、娱乐方式相对单一的年代,一场戏、一段曲,就能撑起一家人的欢乐时光。这份记忆早已深深印在不少长辈的心里,即便到了今天,仍有很多老人爱听戏、爱唱戏,社区里的票友聚会、公园里的自弹自唱,都是他们热爱生活的模样。

  但我们也会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慢慢走进更广阔的文化世界:有的戴着老花镜学手机摄影,把孙辈的笑脸、公园的秋色都装进镜头;有的跟着线上课程练水彩,用画笔描绘家门口的变迁;还有的结伴而行参加文化骑行,沿着古运河边骑边看,感受沿途的风土人情。数据显示,2025 年北京不少老年艺术班的报名人数比两年前多了六成,抖音上分享生活的银发创作者也多了四成。这些变化都在告诉我们,银发审美,不止于旧戏台。

  当然,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传统戏曲会成为慰问活动的“常客”。一方面,这份“熟稔”背后是长久以来的习惯:过去这么做,老人喜欢,组织者也省心,久而久之便成了自然的选择;另一方面,要推出更多元的文化活动,确实需要花更多心思,比如组织摄影课得找老师、备器材,策划文化骑行要考虑路线安全、适老化细节,这些都需要更细致的准备。

  其实重阳节的意义,从来都不是“完成一场活动”,而是让每一位老人感受到被惦记、被尊重。这份尊重,既包括了记得他们熟悉的传统,也包括看见他们新鲜的喜好。毕竟,让老人开心的,从来不是“我们觉得好”,而是“他们真正喜欢”。

  当然,增添文化生活的新色彩并不是要“一刀切”地拒绝所有传统内容。也可以试着在传统活动里加些“小新意”。比如戏曲表演结束后,加一场简短的“戏曲文创体验”,让老人试着画一画戏曲脸谱、做个小皮影;或者在组织听戏的同时,同步开设一个“手机拍照小课堂”,不想听戏的老人,也能跟着学拍戏曲表演的精彩瞬间。不用一下子改变太多,一点点小补充,或许就能让更多老人找到自己喜欢的环节。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为老人搭建更多元的文化平台。政府部门可以多建几个社区老年数字体验中心,让长辈们有地方学用新设备;文化企业可以开发些适合老人的轻量级活动,比如短途的文化漫步、简单的手工制作;家里的晚辈也能多陪长辈试试新事物,教他们拍一段生活小视频,或是一起拼一幅非遗拼图——当社会各界都愿意为老人的文化生活多花点心思,他们的选择自然会更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重阳节的核心,从来都是 “把老人放在心上”。我们不必否定传统戏曲的价值,毕竟那是许多人的情怀所在;但也可以试着打开思路,看看长辈们还有哪些未被满足的小期待。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自己喜欢的文化活动里感受到满满的幸福,让银发岁月既有传统的温暖底色,也有新鲜的亮色点缀。

责编:杨金凤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