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行诗都像她亲手种出的庄稼

  本报记者 刘海搏

  深秋的辽西山野,清晨的风里裹着霜意,朝阳凌源市北炉乡何杖子村的田间,何桂艳正麻利地捆着玉米秆子,留作冬天烧火或卖给养牛户为家里增添一点收入。劳作之余,何桂艳会忽然摘下手套,在手机上记录所感所想,把倒伏在地里的玉米秸秆、被人扔掉的谷穗、推着庄稼车的老人,连同对土地的牵挂,写成一行行带着泥土味的现代诗,融入一篇篇细腻的散文里。

  低头种田、提笔写作,这片“十年九旱”的辽西土地,成为“农民女诗人”何桂艳笔下最丰沛的灵感源泉。

  “我把所有的感情都藏在诗里,有时是悲伤,有时是喜悦,有时是思念……虽然情感不同,但灵感都来源于庄稼、土地,所有诗都是乡土诗。”今年59岁的何桂艳从小就喜爱文学,未能在学业上走远的她,年复一年地种着家中的6亩地。然而,她心中对土地的感情、对生活的执着始终如一,写出了诸多情感丰沛、坚韧又动人的现代诗,发表在《星星诗刊》《鸭绿江》《诗潮》《海燕》等文学期刊上。其中,《辽西的雪今年可真多》(组诗)获得了第五届朝阳文学奖。

  在何桂艳的诗中,处处可见与庄稼的情感链接:当思念父亲时,她会写下“我和父亲给土豆田浇水”“无意中抬起头,我发现土豆花都开在了天上”;当回忆年轻时背着儿子下地干活的艰苦日子时,她会在《我欠儿子童年一张舒适的床》中写下“两岁的儿子睡着了,缺了三棵玉米苗的空隙,刚好容纳下小小的他”。

  在何桂艳的身上,既有农民的真挚纯朴,又有诗人的敏感柔软,一首首乡土诗,将这二者结合得浑然天成。读她的每一句诗,都仿佛是握着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既温暖又粗粝,就像在辽西土地里自然生长出的庄稼,根须里满含着泥土的厚重,穗尖上却挑着露珠的轻盈。《风向北翻动着南瓜叶子》《拾玉米粒的人正在变旧》《等雨》……这些诗中,记录了她与土地的情感、故事,也记录着她的生活。单看题目便能知道,田间生活给了她无限创作的灵感。

  回忆起写作之路,何桂艳说,那是始于一场“不敢抬头的苦闷”。

  上世纪80年代初,因为家中困难,成绩优异的何桂艳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求学。“辍学后,因为心中苦闷,我就将积压在心中的情绪写成散文或诗。”何桂艳还记得自己发表的第一首诗《三月柳》就是刊登在《庄稼人》上。后来,《塞外》《海燕》等刊物陆续刊发她的诗作,她才发现,平凡的日子也能“开出花来”。

  为了能够继续写作,何桂艳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十多岁时常去邻居爷爷家借书;诗作开始发表后,参加过朝阳市文联办的学习班和《鸭绿江》的函授课程;只要到凌源市内,都先去新华书店和报亭买文学刊物。”何桂艳说,年轻时她曾在编织厂打过工、在铸造厂做过钢圈、在小学当过教师,生活的重担一度让她放下笔,但心中却始终没有放弃写作的念头。直到2016年,曾经的诗友找到她,她受到鼓舞重新拾起笔。“积攒了半辈子的故事,生活的素材永远写不完。”何桂艳爽朗地笑着说,瞧那谷子苗,只要有一个根,它都扎在地里,任凭风狠狠地吹着,一圈圈转也不会死。咱辽西人也是,土地再少,也要种上庄稼;日子再难,心也朝着亮处。

  现在的何桂艳仍然会写诗、投稿,记录的也多是田间生活——春耕时随弯就弯的田垄,像极了生活教会她的韧性;秋收后的谷仓,藏着对父母的思念;迟迟不来的春雨,能唤起对未来的憧憬和期盼……“过去因为苦闷而写作,现在完全因为喜欢、爱怜、敬重辽西的每一寸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亲人、乡邻而写作。”何桂艳说,现在日子过得好了,生活充满奔头,所有土地教会她的,都化作了字里行间的力量。

责编:杨金凤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