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的芦苇

  闫耀明

  读娜夜的诗。《起风了》很短,却翻滚着一大片风中的芦苇,野茫茫的一片,气势恢宏,迎面而来。我担心,这首诗太小了,会不会被芦苇掀翻。

  面对这样壮阔的场景,面对芦苇的波浪,人的心大抵上是无法安静的。我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那个面向芦苇伫立的女子,思考的是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在心里作着抉择。芦苇莽莽苍苍,露水已凝成霜,那丝丝凉意,该是浸润到女子的心底了吧?

  风中的芦苇,无疑是躁动的,而更为躁动的则是人的内心。诗人写诗,都是情感的抒发,睹物思情,心里的芦苇翻滚,才是让诗人动情的根源。

  因此,自古以来,芦苇以及秋日的芦花,少不了被诗人歌咏,除了《诗经》中有《蒹葭》篇,我还与几位古代诗人在芦花丛中相遇过。跟孙子一起背诵古诗,有唐朝诗人司空曙《江村即事》诗:“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诗人描绘了江村夜景和垂钓者的生活情趣,用船和芦花浅滩说事,意境甜美丝滑,自然清新,隐隐透出一丝禅意。

  南宋诗人戴复古的《江村晚眺》则抒写落日时分的芦花:“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白鸟这个意象好,被渔人惊起,飞入芦花丛中,白色的鸟与白色的芦花在诗中巧妙重合,令人惊艳,个中意味,颇值得玩味。

  唐代诗人薛涛《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柳宗元《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两位诗人都寄情于芦苇,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古今诗人吟咏芦苇,让我对这种常见的植物有了更多的认识。

  然而,芦苇还有我不知的一面,让我暗暗发出惊叹。我在一档电视节目中看到,芦苇不但可以欣赏,还可以吃,可以入药。春天刚刚出芽的芦苇根,可以洗净生吃。中国人讲究自然的馈赠,生吃芦根,让芦苇与人类生存建立起了更为直接的联系。而芦根入药,则更为常见。芦根性寒味甘,具有清热生津、止渴利尿等功效,是中医常用药。《本草纲目》中还介绍了一款清热祛火、消除暑热的代茶饮,名为“冷饮子”,特别适合炎炎夏日饮用。“冷饮子”的配方中,除了虎杖、甘草,再就是芦根了,开水冲泡,口感酸酸甜甜,很受人们欢迎。在《本草纲目》诞生之前,“冷饮子”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宋代,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都喜欢这款冷饮,甚至超过了绿茶。《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看到飘着“饮子”招幌的小店。

  从观赏寄情到日常实用,体现中国人“药食同源”的饮食文化精髓,芦苇的价值得到了拓展。

  其实,芦苇很早就进入了人类的生活。据考古发现,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中就有苇席的痕迹,该遗址距今已有7300年。浙江宁波河姆渡遗址距今大约6500年,也出土有苇席残片。这都证明芦苇早已为人类所用,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几年前我开车经过盘锦苇场,这里不是景区,却让我领略了芦苇的辽阔与浩大,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苇海瞬间让我变得渺小,在风中摇摆的芦苇无声地向人类宣告着自己的存在不容忽视。我知道,芦苇确实是不容忽视的存在,这大片大片的芦苇成熟后,将成为造纸的好材料。芦苇将自己存在的形态由一株植物变成白色的纸张,较之古人编织苇席,更为深入地从原野水畔走进人们的生活,这一华丽转身,谁又能忽视呢?

  秋日,与数文友一起参加采风活动,在龙港公园,湖畔一大片芦花吸引了大家,纷纷跑去拍照留念。我却没动,近距离观察着芦花,心里涌起一丝担忧,众人的喧哗,会不会惊扰了芦花?我发现此时芦苇叶子已经白了,芦花也是白的,但那白并不是纯白,而是白中带着淡淡的黄,却更为柔软,比之纯白更让人心生怜爱。风不大,吹着,那白便轻轻地摇晃,仿佛摇晃着特有的诗意,也摇晃着芦花的心事。

  芦苇有心事吗?我想大抵是有的。人们喜欢芦花,欣赏芦花,风中的芦苇便以摇摆的姿态回应人类的善意。这是双方默契的互动,且都是精神层面的愉悦,于芦苇来说,应该是很好的状态了。可芦苇会不会想:我可以和人类互换角色吗?我这样猜想。我不知道是不是猜到了芦苇的心事。

  于是我想到了《边城》里的一个小细节。月光下,祖父在吹芦管。翠翠听,心被吹柔软了,问祖父:“谁是第一个做这个小管子的人?”祖父答:“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像是个最不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同时也可以引起人不快乐!”沈从文用芦苇做成的一个小乐器,通过爷孙对话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芦苇的另一面,这种以音乐为载体的互动,弥漫出的哲学意味令我印象深刻。

  国外也有人在人与芦苇之间建立起了哲学关系。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将自己在哲学上的思考编成《思想录》,其中最著名的一段话是:“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日本作家太宰治也把自己比作会思想的芦苇,他的散文集就叫《思考的芦苇》。

  帕斯卡尔将人比作一株植物,为什么选择芦苇呢?我想,应该与芦苇是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植物之一有关吧。芦苇像人类一样临水而居,生命既短暂又生生不息,既普通又高贵,它的生命历程浸润着思想和哲理,也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禅意。

  我站在湖边,观察着风中的芦苇。我看到毛茸茸的芦花摇晃出动态之美,似乎在清扫着什么,而我更愿意相信,芦花是在迎接着什么。

责编:杨金凤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