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鉴
看点
《鲁迅的朋友圈:鲁迅与现代英俊》通过梳理鲁迅与20多位现代知识分子的交往,揭示“真的猛士”鲁迅如何以其精神之火塑造一代“英俊”。学者张守涛以丰富史料,呈现鲁迅如何以“甘为泥土”的精神扶植青年,以平等姿态与友人互动,在批判性思维的薪火相传中塑造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在20世纪中国文化的星空中,鲁迅以其精神之火点燃了无数年轻的心灵,塑造出一批杰出的“现代英俊”。
新华出版社新近推出的《鲁迅的朋友圈:鲁迅与现代英俊》(以下简称《鲁迅的朋友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史料,揭示了鲁迅作为“真的猛士”如何影响和塑造了同时代的一批杰出知识分子。这部作品从“朋友圈”这一当代人熟知的概念切入,深入探讨了鲁迅与其交往圈的精神互动。学者张守涛耗费十年心血完成的这部著作,通过梳理鲁迅与20多位现代知识分子的交往历程,构建了一部生动而深刻的精神传承谱系。这不仅是一部关于鲁迅的研究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成长的重要记录。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鲁迅研究著作,它不拘泥于作品分析或生平叙述,而是另辟蹊径,从鲁迅与同时代知识分子的交往互动入手,通过具体的人物关系,揭示鲁迅思想的传播与影响。
《鲁迅的朋友圈》一书中展示了鲁迅作为精神导师的独特魅力。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以其深邃的思想、犀利的文笔和坚定的人格,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聚集在他的周围。书中详细记述了鲁迅与郁达夫的深厚友谊。两人相识于1923年,此后往来频繁,通信不断。郁达夫曾在回忆录中写道:“鲁迅的人格,比他的作品还要伟大。”这种超越文学欣赏的人格认同,正是鲁迅能够影响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关键。
鲁迅与青年作家的交往更是体现了他作为师长的风范。当萧军、萧红这两位东北流亡作家初到上海,举目无亲时,鲁迅不仅给予了他们文学上的指导,更在生活上提供帮助。他为《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作序,将这两位文学新人推上了文坛。鲁迅的魅力在于他的真诚与温度。他从不以文坛盟主自居,而是以平等的姿态与年轻人交往,在书信往来中探讨文学、议论时政、交流情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
书中特别记述了鲁迅对左翼文学青年的扶植。他不仅为柔石、殷夫等青年作家修改作品、联系出版,还在他们遇害后冒着风险为他们整理遗稿、筹集抚恤金。这种超越文学交往的道义担当,体现了鲁迅作为“真的猛士”的责任感。
鲁迅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同样不遗余力。他鼓励并指导李霁野、韦素园等青年从事翻译工作,校阅他们的译稿,甚至垫资为他们出版译文集。通过这些努力,鲁迅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培养了一批生力军。
“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鲁迅曾这样说,也这样做。他甘愿做培育花木的泥土,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鲁迅的朋友圈》中得到了充分展现。鲁迅的“泥土精神”影响深远。他不仅自己致力于扶植青年,还带动身边的朋友共同支持文学新人。这种无私奉献的品格,成为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与瞿秋白的交往堪称知己相交的典范。两人相识虽晚,却一见如故。书中详细记述了他们在文学、政治、人生等各个方面的深入交流。1935年瞿秋白被捕后,鲁迅曾想尽办法营救,未能成功后他又拖着病体为其编校《海上述林》,这份情谊感人至深。更为重要的是,鲁迅精神在瞿秋白身上得到了创造性转化。瞿秋白《多余的话》中那撕心裂肺的自我剖析,其深刻与勇毅,无疑继承了鲁迅最核心的“精神界战士”基因,同时又融入了革命者的独特体验。
作为“真的猛士”,鲁迅最为珍视并致力传播的,是他那永不妥协的批判精神。这种精神特质在他的“朋友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通过他与友人的交往不断传递、扩散。批判精神的传承超越文学领域。鲁迅影响的不仅是文学家,还包括木刻艺术家、戏剧工作者、出版人等各文化领域的从业者。他通过具体的交往和实践,将批判性思维的火种播撒到现代文化的各个角落。
平等交往是鲁迅的“朋友圈”原则,“但须知影响是相互的,亦师亦友才是普遍现象和交往正道。总是师的尊严,没有友的温情,是交往不下去的。”不同背景、不同观点的人可以在他周围自由交流、碰撞思想,形成了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生态。鲁迅的朋友圈之所以质量如此之高,正是因为他以平等的观念与人交往。书中以鲁迅与郁达夫的关系为例,描述了他们“交谊之深,感情之洽”的友谊,郁达夫对鲁迅“崇拜他的人格”,而鲁迅则给予郁达夫“温情的指导和朋友般”的支持。这种平等交往的原则,使鲁迅虽然身为文坛领袖,却始终能与青年才俊保持真诚的交流,从而形成了一种健康而有活力的文化生态。
《鲁迅的朋友圈》呈现的不仅是一部人物交往史,更是一部精神传承史。鲁迅这位“真的猛士”,通过具体而微的日常交往,通过一字一句的书信往来,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倾心长谈,将他的精神火种传递给一代“现代英俊”。20多位现代英俊的群星闪耀,折射出鲁迅作为精神火种的绵长光辉。
《鲁迅的朋友圈》是张守涛“鲁迅交往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与前两部相比,这本书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地展现了鲁迅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多元关系。作者埋首故纸堆,夜以继日地梳理了大量一手资料。书中随处可见鲁迅写给谁多少封信、去谁家多少次等翔实的数据统计,这些细节背后是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张守涛不仅收集整理史料,更以一种深邃的目光解读史料,将鲁迅与各位师友的关系置于更大的历史脉络中,形成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谱系。
鲁迅的“朋友圈”没有舒适的同温层,却有着为真理而辩的锐气;没有精致利己的算计,却充满家国情怀的担当。书中通过丰富的交往故事,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形象,不仅展现了鲁迅“横眉冷对”的一面,也呈现了他作为朋友、师长的温情。张守涛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展现鲁迅对同时代知识分子的真实评价:既有“颇昏,不知外事”评周作人的犀利,也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称赞瞿秋白的理解。他既以“胖滑有加,唠叨如故”点评钱玄同,又盛赞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些生动的语句让读者感受到鲁迅率真敢言的性格与敏锐准确的洞察力。这种多维度的描述,使得鲁迅从单一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形象,转变为复杂多元的文化符号,一个在具体关系中深刻影响他人的“人”。鲁迅不是孤傲的猛士,而是以自身为火种,点燃了现代中国知识界的精神火炬。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